
在電腦裡發現剛來紐約時寫下的文章,看的時候心驚膽顫,有些地方義振嚴詞得讓人實在很害羞,但覺得有些內容可能還是有點參考價值,不發表出來似乎有點可惜,於是鼓起勇氣送出發表XD
來紐約一個多月了,這段時間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時尚研究到底在學什麼啊?」無論是台灣的朋友、美國的朋友,甚至本身已經是 Parsons 學生的朋友,都有相同的疑惑。
的確,時尚研究(fashion studies)是一個新興的學門,最長不過5、60年歷史,而 Parsons 的時尚研究碩士學程也才第八屆而已。NYU 的服飾研究(costume studies)已經有將近 40 年的歷史,然而時尚研究與服飾研究側重的角度仍舊不同,還是不能一概而論。(不過 Parsons 時尚研究的老師很多都是畢業於 NYU 服飾研究。)
在談談時尚研究到底在學什麼之前,可能要先釐清一下,「時尚」究竟是什麼?

時尚是物質、是商業、是文化、是藝術、是個性表徵、是群體認同,整體而言,時尚是生活
一直在思考要怎麼輕鬆地談「時尚是什麼」這個議題,然而「時尚」已經被大多數的人認為太輕鬆了,那不妨就嚴肅一點來看。
時尚絕對不只是在意打扮、關乎消費,更不是名牌的同義詞。
身為工業革命以後現代社會的產物,時尚一直都是現代性(modernity)的代表。它無所不包,小至今天要穿什麼衣服,這樣的選擇帶有什麼文化或是符號意涵,或是電影裡如何透過服飾營造一個時代的氛圍,大至牽一髮動全身地影響全球經濟體系的龐大金錢能量,時尚跟生活的各個面向息息相關,從個人、群體到社會,它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若從領域來看,由美學、藝術、文化,再到社會、經濟與政治,時尚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也同時影響了生活。
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曾說過:「時尚就是,一方面追求個人的獨特性(individuality),另一面也尋找群體的歸屬感(group identity);一方面融入(set in),一方面又設法突出(stand out)。」
時尚不只聚焦在衣著,還在穿著者所賦予它、甚至期許它的意義;時尚也不僅只於物質本身,還在於衣服與穿著者身體之間的關係;時尚在於權力,是誰決定什麼東西流行、又什麼單品時髦?時尚還在經濟、在性別、在政治。
蔡英文的套裝、英國首相Theresa May的高跟鞋,或是各國第一夫人的裝扮—— Michelle Obama、Melania Trump和Brigitte Macron每次出席活動,她們所選擇的服裝常是鎂光燈的焦點,因為,她們所選擇的服飾,某種程度已經說明了她們的立場,無形中也傳達了某些意涵。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時尚無可諱言是商業,是「資本主義的孩子」。每年兩度的時裝週,由紐約開場,到倫敦、米蘭最後巴黎壓軸,設計師、秀場導演、彩妝師、造型師以及幕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創意與努力,無疑為藝術與文化積累了能量,然而追根究底,品牌之所以砸錢辦秀,邀請名人、編輯、部落客,甚至網紅出席活動,目的無非賺錢。秀場一方面作為各國買手下單的商品預覽,一方面也透過名人的加持、時裝秀的創意與排場,提升品牌名氣、推廣商品,進而創造慾望。
談到時裝週也讓人不禁想起前陣子台灣設計師江奕勳在倫敦、巴黎發表了一系列充滿童趣與台灣文化底蘊的作品,廣獲國外媒體盛讚,卻被台灣鄉民批評得一文不值的事件。「看不懂就是時尚」、「越醜的東西越時尚」、「時尚界根本是個笑話」等批評,顯示了鄉民們對「時尚」單一且平面的認知。首先,時裝秀上的服裝本來就與日常生活的衣著不同,這些服裝更大一部分要表現的,是設計師的理念與品牌的特色與文化。將秀場服飾與日常裝扮混為一談,只顯示出發言者的無知;再者,鄉民們沒有絲毫想理解時尚到底是什麼的企圖,只要與個人認知相違背的全都是怪力亂神,於是時尚繼續被污名化、繼續成為「一般人」生活遙不可及的領域。
煩瑣、庸俗、表面、虛榮、浮華、變動無常、商人的行銷手法與噱頭、有錢人的金錢遊戲等形容,或許是許多台灣人對時尚的看法。當然,時尚有它現實、侷限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為當代社會注入更多的美、創意與活力。

時尚研究在學的,就是所有與時尚有關的現象
所以說了這麼多,時尚研究到底在學什麼?
簡單來說,時尚研究學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關於「時尚」不同層面的現象,試圖分析、理解、追根究底這些現象的成因與意義。這是一門重視理論與歷史的學門。
時尚研究需要讀很多理論,關乎階級、地位、權力、慾望、生產、消費、性別、身份認同、物質與回憶,從不同層面切入,將時尚視為一個物品、一種現象、一個文化產業,透過跨領域的批判思考,進一步釐清「時尚」之為何物。這些,都是了解時尚的基底。有了基底,透過實務工作累積經驗,將理論思辨帶入實踐。
在這個學程裡,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實用的課程,主要又分成時尚新聞(fashion journalism)和時尚策展(fashion curation)兩條取境。每個禮拜3、400頁的閱讀是基本,每堂課會有不同的作業和報告,在已經不多的閒暇時間中還要抽出幾個小時去看展,因為上課要討論,而接下來還得實習。說不累是騙人的,Parsons研究所的課業負擔大概是台大研究所的三倍,然而才一個月就已經學到了比在台灣好幾年自我摸索累積下來還多的東西。
時尚研究其實並不隸屬於時尚學院(School of Fashion)。Parsons 底下除了時尚學院,還有藝術與設計歷史與理論學院、藝術、媒體與科技學院、環境建構學院和設計策略學院,而時尚學院底下只有時裝設計、時尚行銷和織品三個科系而已,時尚研究被分類在藝術與設計歷史與理論學院(Art and Design History and Theory)裡。它重視的不只是時尚,時尚成為一個範疇,裡面的歷史與理論才是核心關懷。
所以,時尚需要學嗎?
只是單純想了解時尚的人,當然沒有進入學院裡學習的必要,甚至想進入這個產業,也不一定得有時尚科系的相關背景。時尚研究學了一堆理論與歷史,看似無用,但無用之為大用,有了通盤且深入的了解,再透過實習與工作增加經驗,根札得穩,到哪裡都行得通,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我好喜歡你的文字!即使是這種介紹性的文章依然好有溫度。
我在今年也要到倫敦修時尚管理,好多人都覺得為什麼時尚還需要學,不是應徵進公司一步步做起就可以了嗎?不過我真的覺得和管理一樣,「時尚」本身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阿,他就像是一個從其他星球來的外來種,沒有好好了解便沒辦法親密地相處。
哈囉妮芮,謝謝妳的喜歡:)
對呀,各行各業都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只是看每個人想要涉入得多深,都是自己的決定與自我的認同,大概是這樣吧?
你好Elise!!
我今年要申请研究生,对纽大的costume studies很感兴趣。我和Elise的背景其实有一点点相似,我大学读的是中英比较文学,但一直觉得文学是我的兴趣,不是日后研究/发展的方向。在读大学的过程中发现我对material art,textile一类的真的蛮感兴趣的,可惜做的相关的事并不是很多,不过如果有可能的话想研究生深入学习一下。但我不是一个喜欢fashion industry的人,日后也不一定想进入时尚行业,更想去博物馆啊之类的地方,不知道Elise觉得,纽大的costume studies对我来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吗?
非常感谢!!
現在看到這篇文真的發人省思。好喜歡。
我喜歡時尚也很想研究它究竟是甚麼,但最多也只是停留在外行人程度而已。
很喜歡妳比喻的時尚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其實跟藝術範疇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