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學期寫了一篇 Parsons 學院日記,聊聊我的高冷系同學,這學期我突然發現,那些高高在上的同學其實也就只是路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而已,彼此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同學中比較棘手的可能是,平時人不錯,但遇到特定議題就會大法師發威的那種人。
上學期的時尚理論必修課分成兩班,我幸也不幸,選到跟高冷系同學們一班,上課壓力很大下課後在走廊遇到還一直被忽視,但每一次的討論都切重要點很有啟發性,不像另一班每一次的討論,據那一班的同學說,都戲劇化得讓人受不了,而戲劇化的原因就是這位金髮碧眼的義大利 Drama Queen。然而 Drama Queen 的故事我都只是聽說,直到這學期跟她選了三門同樣的課,才親身體會到 Drama Queen 的 Drama 程度。
關於 Drama Queen 的傳聞
很久以後經過同學提醒才想起來,這位義大利金髮白人女孩其實從開學第一天自我介紹的時候,就已經完美展現了她的「義大利主義」。
新生訓練的自我介紹中,每個人都要說說自己的研究興趣,她說,她希望能以義大利的品牌以及時尚產業的公關為主題, because Italy is the best! 她這麼結束了她的介紹,而往後每一堂課無論主題是什麼,Drama Queen 永遠可以扯到義大利以及 PR。我了解當人們心中有一個研究論題時,許多討論都能回歸到心中的核心關懷並帶出更多連結,但問題是,Drama Queen 每次的連結都很牽強。
我曾經聽說,當一位非裔美國同學在報告傳統非洲風俗的時候,Drama Queen 直截了當地說他們都沒穿衣服,這是沒文化的象徵,雖然說文藝復興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裸體,但那是藝術,這些傳統風俗只意味著非洲沒有文化;又或是有中國同學提及義大利品牌 Dolce & Gabbana 2017 年的 #DGlovesChina 企劃,有別於日本和香港都呈現亞洲都市的現代感,中國的拍攝地點都是些看似尚未開發、與西方世界格格不入的第三世界地景,北京明明有很多現代化的建設與城市景觀,但 Dolce & Gabbana 偏偏選了這些地方來「試圖拉近與當地消費者的距離」,看起來不但不像北京可能還比較像北韓,然而 Drama Queen 又說:「我去過中國,中國真的就長這樣。」(「我在中國長大的,我會不知道中國長怎麼樣?」中國同學說。)有一次,她甚至還直接對德國教授說:「這件事對妳來說,應該就像吃 pretzel 一樣簡單吧!」(教授:當然不是!)
聽到了很多傳聞,但都只是聽說。我本來還以為那只是她想得到關注的手段,沒想到這些都是她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義大利沒有黑人、亞洲人穿西裝都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一次下課後,我和 Drama Queen 同路,順口聊聊接下來要交的作業。她說她聖誕節前夕回義大利前,到紐約的 Versace 店面買要送給她爸爸的禮物(等等,Versace 不是義大利品牌嗎?為什麼要在紐約買?)一到門前大門深鎖,裡頭的警衛上下打量她:「Burberry 包包,check!Moncler 羽絨衣,check!金髮白人,check!」(別懷疑,她真的這麼說。)「他上下打量我一番之後,才開門讓我進去。我再來的田野調查作業想觀察 Versace 的警衛是怎麼判斷要不要開門讓顧客進去的,是不是如果穿著T恤牛仔褲夾腳拖就不放人?」(Hello,上東區的貴婦們也常常穿夾腳拖出門哦!)然而這只是 Drama Queen 這學期 Drama 的開始。
在必修課時尚文化的討論課裡,她常常口出狂言到讓同學們懷疑她在這個學程裡究竟學到了什麼。畢竟時尚研究關心的不外乎性別、種族、身體、文化、政治、社會等等時尚背後更深層的結構問題,試圖更宏觀地看待時尚產業裡種種權力不對等的現象。(關於時尚研究到底在學什麼,可以參考這篇。)不過 Drama Queen 的種種發言和觀點,可以說完全背道而馳。
https://instagram.com/p/BTDxqe4hrRB/https://instagram.com/p/BTD4kUIhzEM/https://instagram.com/p/BTBg1iMBy2T/https://instagram.com/p/BTDsy8dB5vI/https://instagram.com/p/BTDp8G-BKp8/https://instagram.com/p/BTAnMwGBcfS/
某一次,聽完紐約訂製西裝品牌 Bindle & Keep 創辦人的演講後,討論主題聚焦在體型與設計上。(Bindle & Keep 的理念是為所有人/所有身型設計,創辦人之一是一位跨性別者,因為到處都找不到合身的西裝,到訂製西裝店常被以「我們不幫女性訂製」的理由打發,才有了自己成立一個為所有人/所有身體(Design for Every Body)品牌的想法。)
Drama Queen 說話了:「我覺得不同品牌還是會以它國家的人民為設計的準則,以 Gucci 來說好了,它的設計考量就是以義大利人為中心。義大利只有像我這樣的白人,沒有黑人,黑人都在路邊賣假貨!⋯⋯」這時班上一位非裔美國人冷笑了三聲。她表情嚴肅地對著他說:「我沒在開玩笑,這是真的!」「雖然說亞洲市場很大,但 Gucci 不在乎亞洲人的身形,義大利人的身材才是它最主要的考量。」在那段發言裡,她強調了好幾次「這是真的」。
一次,講者是一位大尺碼研究者/設計師,她的觀點強烈到有點偏激,我說:「我覺得她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的論述偏激、偏頗到模糊了她的論點,而且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另一種歧視。」這時 Drama Queen 馬上接著說:「對啊,我覺得她那番針對金髮白人瘦削女性的言論是對著我說的,我覺得徹底被冒犯了。」同學間一陣白眼。(Drama Queen 是金髮白人女性沒錯,她不胖但也決不到瘦削的程度,而且這完全不是那次講座的重點。)她還說:「胖子就是有病!胖子就是每天都吃麥當勞。」這話一說出口,實在沒人能繼續忍受她了。
上禮拜討論時尚產業裡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Drama Queen 一直說她覺得是文化欣賞(cultural appreciation)而非剽竊,她很喜歡日本文化,像 Karlie Kloss 在 2017 年三月 VOGUE 的封面以日本藝妓形象出鏡而被大肆抨擊的事件,她覺得根本沒必要,那其實是欣賞日本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果這樣就是文化挪用的話,那亞洲人穿西裝也是文化挪用。
坐在我左手邊、大學在 UC Berkely 讀政治的中國同學說話了:「妳要考慮到不同文化背後權力的運作⋯⋯(以下略)。」但她似乎沒聽懂,繼續在文化欣賞上鬼打牆,我試圖用更明確的語言說:「亞洲人穿西裝其實是西方文化霸權下的結果。歷史上因為西方擁有比較大的話語權,於是大家都以西方的文化為『正統』。在亞洲,凡是西方的事物大多都被認為是現代、進步、是好的,反之,傳統的文化或是習俗則被認為是老舊、陳腐、不好的。亞洲人穿西裝是文化權力結構下的結果,因為人們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他們以西方的文化為自我表現的方式。」Drama Queen 聽完後翻了個白眼、聳了個肩,說:「我知道妳說權力的那一套,但我現在說的是文化挪用和文化欣賞。我覺得在現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各種文化都一樣了,都有同等的機會⋯⋯(以下略)。」坐在她旁邊一向安靜的巴基斯坦女孩說話了:「不不不,妳如果從中東出發前往西方國家,兩者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你可以馬上感受得出來。」
坐在我左手邊的中國同學又開口了:「好,現在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今天我走在路上,身為一個亞洲女性,警察看到我可能不會覺得我怎麼樣,就算一群亞洲女性經過,也可能不會發生什麼事。不過今天如果是一個綁著髮辮的黑人男子經過,他被警察攔下來盤查的機率可能高三倍。而如果我今天心血來潮,決定我想當黑人綁上髮辮,我到底想幹麼?我被警察攔下來的機率也不一樣了。」
「那亞洲品牌把披薩和義大利麵印在衣服上,也是文化挪用!」「今天一個白人打了黑人一拳,這是文化歧視;那黑人打了白人一拳,也是文化歧視。」Drama Queen 開始胡言亂語。
「不,不是。」平時都持中立立場引導討論的助教再也聽不下去了,他開始用誇張的手勢試圖說明如果沒有權力結構的話,文化挪用與文化歧視根本不會存在。「我們現在談的是這個文化(一隻手比得比較高),和這個文化(一隻手矮下去)之間的差別,在上面的那個文化汲取了下面那個文化的東西,這是文化挪用,但在下面的那個文化運用了在上面的文化的東西,不是文化挪用,況且他們甚至可能沒有那個文化資本瞭解上層文化的內涵。不過如果今天我們談的是這兩個文化(縮短兩手間的差距),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了。」
Drama Queen 很喜歡發表自己的高見,但每次她一發言,大家就開始翻白眼,或是互看對方一眼,會心一笑。
下課後,Drama Queen 7pupu 地拿出她的菸衝出教室。一位白人男同學一邊模仿她拿菸的動作,一邊說:「老娘要去抽菸了,不跟你們這些賤民討論了,說了也是白說。」(同學們提到她,很愛模仿她的義大利口音,也是滿壞的。)

「我付這麼多學費,就是來聽她練肖話的嗎?」(白眼)
「我付了學費來上課,沒想到我還要負責教育她,學校應該要付錢給我才是。我真的很想畫一本童書來教她不同文化和歧視之間的關聯。」
「她到底有什麼毛病啊!」
Drama Queen 活在她自己的幻想世界裡,聽不進、也完全不想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她只用她自以為的方式看待世界。
當天晚上另一門課,講者同樣也提到權力與時尚的關係,只聽她冷笑地哼了一聲。
我突然想起去年年底,一位伊朗同學提起川普對於中東人民的移民禁令,Drama Queen 突然以異常激昂的語調說:「去他的川普老頭,真是爛透了。」但我突然懷疑,她是真心的嗎?
我寒假回義大利當了一個月的媽寶!(My mom spoiled me!)
這學期剛開學,第一堂課老師和大家閒聊了一下,問問大家寒假過得如何,Drama Queen 馬上說:「我寒假回義大利當了一個月的媽寶,超棒的!」(開心)。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先存結構,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在在形塑了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大多數人擁有不同的觀點沒什麼,只是大家在乎的是她根本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聽不進,也完全不想知道與她認知不同的意見,而且她根本不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某次上課,Drama Queen 提到她曾經因為憂鬱症胖了五公斤,而後靠著各種方法瘦身。她來到紐約已經第六年,離鄉背井讀書,一個人住,沒有室友,似乎也沒什麼朋友,她有她自己的困境。這學期初她還領養了一隻很可愛的狗,作為她的 emotional support。憂鬱症或許多少影響了她的言論,然而她不想接受,也不想學習,更不尊重。
當然,Drama Queen 是個個案,並非所有義大利人,或是金髮白人女性就內建歧視基因。許多種族主義者都不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者,反倒覺得自己的立場很中立,而他們所展現的歧視通常不是刻意,而都是無意識的,都是出自於他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討論不在同一平面的歧視無意識
這學期和 Drama Queen 同上了三門課,經歷了無數次討論不在同一平面雞同鴨講的情況後,我突然對於網路上眾多論戰的現象有了新的認識。就算和 Drama Queen 面對面,談話也能處於異次元空間,溝通根本無效,更何況網路上各式各樣的各說各話,不用說有共識了,這些根本不在同一頻率與平面的對話連交集都不會有,不管把論述寫得再怎麼簡潔、清楚,還是一點用都沒有,就像地球人和火星人溝通,說的不是同一種語言,再怎麼努力也仍舊枉然。
歧視大多時候都是無意識的。Drama Queen 平時人其實還不錯,只是遇到特定議題大法師發威後就生人勿近,而她表現出來的就是她所認識的世界,而她所認識的世界就只是很小一部分的階級、種族與文化,她卻將之放大成全世界。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就算世界是平的,每個人的起點與資源依舊都不相同。
突然覺得,每一次有效的溝通與討論都彌足珍貴。
馬上看下集:〈Parsons Diary|#003 一山還有一山高之 Drama Queen 的 Drama 連載〉
看完太過癮!感覺我在看你們上課一樣。我之前唸書的時候也遇過這樣的同學,然後大家真的都會在背後模仿他(重點是不是放錯,笑)但不得不說,有時候遇到這種人,講到最後都會放棄,因為他的觀念實根深蒂固到,什麼都聽不進去,加上我又不是特別愛爭論。Parsons Diary 太好看,敲碗以後多出哈哈哈
恭喜你學期快結束啦!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Tiffany xx
http://www.mstiffanyyang.com
哈哈謝謝妳喜歡!每次寫這種文章都有點懷疑是否太口語XD
真的遇到這種人,到最後都會放棄溝通,但不溝通好像又失去了一個能稍稍改變這個世界(?)的機會,太兩難。
其實我的學校生活滿無聊的,累積的內容大概一學期只能寫一篇,而且每次寫Parsons Diary都覺得我在消費同學😂
學期結束前有恐怖的報告潮哎呀(目前處於拖延症無藥醫階段XD)
話說我這幾次到妳的網站留言每次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