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June 12, 2018 Posted by: Elise Ay Comments: 0

 

在開始我在紐約兩份兼職的時尚實習之前,我就只有一次的編輯實習經驗。

 

我那個年代(是要開始講古了嗎?),大學生還不太流行實習,寒、暑假很少聽到有人去實習(可能因為文學系的關係?),大家都忙著辦系上、社團的各式營隊、活動,不像現在大學畢業前沒累積幾個實習經歷的人實在少之又少,但這在當時不是主流也還沒蔚為風氣。

 

總之,我就只有還在猶豫著是否轉換跑道的時候、研究所畢業那個暑假的實習經驗。當初做的是編輯工作,年紀比較長加上才剛寫完一本論文,寫起網路文章得心應手,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有自信,加上獨立網路雜誌的團隊人們都很都和善,幾乎可以說沒遇過什麼挫折。

 

在紐約的時尚實習第一週,可以說是個打碎而後重建的過程。

 

其實完全沒有什麼沒有被罵、被諷刺、被冷言冷語,完全是我內心的小劇場活動得太激烈的緣故。

 


 

我的兩份時尚實習由於都是 part time,剛好平均分配在一週的工作天裡。

 

第一份實習,姑且叫它 A 實習好了,是個美國去年才成立的新創品牌,在網路上販售配件。其實 A 的風格跟我喜好的風格相差甚遠,只是因為創辦人/老闆的經歷實在太有趣,於是接下這份工作。華頓商學院畢業、哈佛商學院 MBA,而後進入華爾街工作,後來發現自己的熱情在創業,於是辭掉高薪的工作,前後創了四次業,都發展得很不錯,而這個品牌是老闆的第五次創業,也是她首次跨界到時尚的嘗試。

在這裡,我主要負責行銷與內容,應該說所有實習生都負責行銷與內容,拍照、寫文案是基本,看個人喜好可以提出要寫部落格、拍影片或是做任何事情,工作非常自由,而且其實滿簡單的。

 

(之前去面試的時候拍下的辦公室一景)

 

哈佛商學院在曼哈頓有一間專門提供給新創產業的辦公室,各種類型的品牌齊聚一室,外面則是開放式共同工作空間。

 

我的第二份實習,B,是個行之有年的韓國設計師品牌——設計師爸爸的品牌經典優雅、設計師兒子的副牌前衛青春,在位於現在非常時髦的肉品加工區店面兩個品牌的展示區之後,是一個小小的藝廊空間,而最後面是辦公室。

我被分配到比較多藝廊的工作,因為當初面試時我提過我對策展很有興趣,但品牌的事務也還是多有接觸。公司老闆是設計師兒子的姊姊或是妹妹,負責紐約區的事務,此外還有一位專門負責品牌、一位負責藝廊的員工,以及一位從之前的實習生晉升兼職員工,之後應該會變成正職、大學剛畢業的女孩。

 

這份實習比較特別的是,什麼都要做,包括一上工要先打掃店面和藝廊、有顧客時要出辦公室迎接、顧客離開後要調整每個衣架的間距、要了解零售、要懂庫存,基本上公司希望訓練一個能真正了解一個品牌運作需要哪些環節的實習生,不單單只是處理行銷面的工作。

 


 

在 A 比較不適應的地方,在於它的工作內容太自由,除了拍照以外,沒有任何指定的工作,基本上想做什麼只要提出來就能去執行,而這也讓可能奴性比較重的我,第一天有點手足無措,再加上前一天緊張到完全睡不著(這對一個沾枕即睡,躺個五分鐘就算躺很久的人來說,真的超不正常),也因此,在 A 實習的第一天,過了中午生產力就降到極低。

 

第一天只有我一個實習生,第二天其他實習生也排了班,都是家境富裕的大學青春妹妹——一個是要升三年級、待人和善笑起來很甜的、讀公關的 M,另一個則是要升大四、就讀時尚銷售、完全不苟言笑一路酷到底的 J,聽說還有另一個實習生,是個 Yotuber。Cartier Love 手環、 Chanel 草編休閒鞋、Gucci 斜背包與皮帶,噢,都是金髮美麗白人女孩,我覺得我有點我的高冷系同學的預感。

 

第二天實習結束,我在 Instagram 寫下這一段文字:

 

「我覺得,每一天的實習都是把我的玻璃心打碎而後重建的過程。希望這樣反覆的工程,能快點讓它變成強化玻璃。

我的第一份紐約時尚實習是從最基層做起,工作內容不難,自由度幾乎100%,但也因此,其他實習生都是青春洋溢二十初頭(家境富裕)的大學妹妹。當今天被問到年紀,我大概一輩子忘不了她們臉上無比驚訝的表情。嗯對啊,這是一個應該要當上公司創辦人的年紀,但我還在這裡做些基礎的事情,欸我怎麼這把年紀了依舊一事無成?有時候這種落後感襲上來會覺得人生很灰暗,再加上還不太熟悉美國文化,當她們說她們從哪裡來(除了我以外,所有實習生都從其他地方來的),但是個很精確的地名,我連在哪都不知道時,其他人可以開始聊她的高中同學、大學朋友去了那裡、從那裡來,或是她們自己去那裡渡假的經驗,這時只能在旁邊被晾著當啞巴,而當真的有機會說點話,又會被自己的語速和不精煉的表達氣到,生氣自己怎麼可以這麼不爭氣。雖然她們人都不錯,但這種感覺像被壓在水裡起不來也下不去四肢奮力掙扎卻絲毫沒有一點進展。

我想念我在台灣大多時候的自在與自信,討厭自己在這裡像個啞巴小媳婦,然而自信是裝出來的,要裝到它真的就像自己的一部分。其實老闆和同事人都很好,工作內容也尚能發揮,只是我過動的內心小劇場演得有點激烈。不要忘了為什麼轉換跑道,如果正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年紀不會是重點,就只是個數字

我還在努力尋找自己在這個國家、這個市場的位置,也希望透過這些打碎與重建能再次確立自己的價值。」

 

 

B 實習的第一週,從 Instagram 修圖、發文、文案發想、檢查剛運送來的藝術品狀況,包括拍照記錄與丈量尺寸,到整理兩個品牌的商品出借表、進行媒體聯繫的提案、發想未來 Instagram 經營的方向,到走路去附近倉庫搬運過去幾乎十年的服裝系列回店面/辦公室,工作內容多元多樣,滿有趣的,一點也不無聊,雖然往往手邊的工作還沒做完,又被叫去幫忙其他事情,但忙碌的感覺很好,覺得自己至少有點產值。七點下班,但高效率運轉一整天,大概到了下午五點腦袋就開始罷工。

 

多種類型的工作交辦對我來說,除了 Instagram 發文,每件事都是新的,每天都在學習新事物的感覺很好。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亞洲品牌,或說因為是個有制度、有歷史的公司的緣故,在社交上感覺好些,雖然其他實習生也同樣都是大學妹妹,但好像比較有話講。平常會和我同一天上班的,是位要升大三、讀行銷、在紐約出生長大的巴基斯坦女孩,而上班第一天遇到的另一位從 Kansas 來的金髮藍眼白人女孩,對我很冷淡,但因為她當天補的是前幾天請假的班,平常應該不會遇到。(突然開始覺得我是不是有金髮白人女孩恐懼症 lol)公司的正職員工目前感覺人也都很好。

 

第一週,英文說得還不是太流暢,語速、用語都還卡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討論工作也常常言不由衷,無法精準表達我的意思,但會越來越好的,會吧?

 


 

沒想到那些幾天前讓我感到很挫折的事,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點好笑,大概是玻璃強度提升了一級吧,又或許心態改變,就沒什麼過不去的坎。

 

下週(不對,是這週了!)A 實習因為老闆出差,不必進辦公室(所以現在才有時間打這篇),B 實習藝廊的一個新展開幕,大概再來的每一週都有事情值得期待。

(雖然開始上班後才體會到當全職學生的好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