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對於紐約的想像大概來自於大量商業生產的電影與影集——五光十色的時代廣場、乘風破浪的自由女神、西村與格林威治村浪漫的愛情故事、任何夢想都會成真的美國夢⋯⋯,而很多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紐約時,也是這麼認為。當時我在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上寫下:「紐約是一座夢想的城市,在這裡,好像沒有事情不可能,這是一座希望的城市,所有夢想在這裡都可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然而很多年以後,當我真的搬來紐約,才意識到,這依舊是座夢想的城市,但唯有你在這裡落地了,才會發現自己和夢想的距離——他還是給你許多可能成真的希望,只是中間有很多險路要走。
而這也是一切的開端。
從個人對於紐約這座城市複雜的情緒出發,到以 Humans of New York 為藍本,再到實際和幾位藝術背景的台灣朋友真正走上紐約街頭,隨機訪問了33位陌生人,並以即興的藝術創作作為回饋,而後將這些故事當成創作靈感,進行藝術創作並著手策劃一場展覽,這樣一段歷程,彷彿也是一段很紐約的故事。
Humans of New York
2010年開始在紐約街頭蒐集故事的 Humans of New York,最初其實是一個拍攝一萬個住在紐約這座城市裡的居民的攝影企劃,然而越是和這些人交談,主理人 Brandon Stanton 越是覺得每個人的生命裡,都存在著說不清的傷痕,而他希望透過短短的文字,承載他們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於是一幀真實的照片,佐以不長的文字敘述,就這麼執行了八個年頭。
屬於我們的,Humans of New York
33這個樣本數雖然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從每個願意停下自己手邊的事情,認真和我們交談的人們身上,哪怕是十分鐘或是一小時,就已然可以看出「紐約」這座城市在人們心中近似與不同的樣貌了。
我們盡可能訪問不同年齡層與種族的人們,(但願意停下來認真跟我們聊聊的人,大多數都對這個世界仍抱持著溫柔,那些身上帶著截然不同故事的人們,或許打從一開始就拒絕了讓這個故事被知曉的可能),試著拼湊出這座城市所孕育出的不同的生命姿態。
人們來到紐約,會不自覺地想要融入這座城市:跟著大家一起一秒都等不及,行駛行人的霸權,無視紅燈直接穿越馬路的生活日常、為了融入人群穿起一身黑的單品、為了躲避各式欺騙觀光客的江湖郎中,板起臉孔不苟言笑、腳步飛快,也開始對城市裡所有光怪陸離的事情見怪不怪。
其實從異鄉人到紐約客,之間的差距,似乎沒有那麼大。
「現在住在紐約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其他地方來的。」
一位帶著他的單車環遊世界,剛好停留紐約時被我們遇到的受訪者 Keo 這麼說。
911事件之後,原本長住在紐約的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十幾年間紛紛搬離紐約,這麼多年過去了,紐約住民重新洗牌,現在的紐約客也都是曾經的異鄉人。
在我們少數但珍貴的受訪者中,有在紐約出生,但從小卻在其他城市長大、回到紐約讀書,卻無法再忍受紐約、等不及要離開的「偽紐約客」,也有因為工作機會來到紐約,從此愛上這座城市的多元與活力,而在此成家立業,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在其他地方開展的異鄉人/紐約客;有短暫停留紐約的觀光客,也有喜歡紐約,卻思考著搬到一個更適合安家的城市的住民;有居無定所,以世界為家的行旅者,也有對紐約有著最強烈的批判與怨言,但全出自於太愛這座城市的心的紐約住民。
根據受訪者給人的感覺、他們提到他們心中紐約的顏色,藝術家分別在聊天當下即興創作,用簡單的藝術作品,換一個他們的人生故事:小幅的即興創作,送給了受訪者當作禮物,畢竟一期一會,或許再也不會相見;大型的生命故事我們帶走了,作為進一步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紐約以他的多元性和包容度著稱,光從這少少的33位受訪者身上,就能感受得出來。
對於那些熱愛紐約的人,紐約代表著多元、活力、自由、靈感,與無限包容
「多元性」(diversity)是無論喜歡、或厭惡紐約的人,都會提到的最大特色,而所有人對於這項特質,無一不稱讚。
放眼望去,各式膚色、種族的人構成了這座城市主要的風景,世界上最富有與最貧窮的人可能都住在這裡,不同語言在空氣間多聲道地傳播,或許下個街角,就完全聽不到英文,每個人都不顧旁人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都是在世界上其他城市很難感受得到的城市脈動,受訪者 Elizabeth 說。
20歲時由倫敦來到紐約,就被街上咆哮的人們嚇到的 Jay,一度是大家眼中的「紐約客」,他在紐約度過了他人生的20幾歲階段,而後,他搬到美國中西部的堪薩斯州。
Jay 說:「紐約是座讚揚差異性的城市,他讓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能有所啟發,也變得對生命充滿希望。」
由於年輕時候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機會,Ella 打著到處走走看看的心態,從愛爾蘭搬到了紐約,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他現在的先生,是位多明尼加人,兒子現在十多歲了,她說,她實在太愛紐約了,她完全無法想像她的人生在其他地方發展,有種紐約才是家鄉、一種尋覓了許久,人與城市終於契合的感覺。這麼一待已經二十年了,而她還會繼續待下去。
「我從芝加哥來的,原本我以為我會討厭紐約,沒想到紐約不像我想像中的壓力這麼大,他真的有股神奇的魔力。」德國人 Samuel 因為覺得住在瑞士很酷,於是在瑞士定居了一段時間,而後偶然得到一個在紐約的工作機會,於是就搬到了這座魔幻城市。
兩位來自波士頓的美國白人中年太太說,她們無法想像在紐約生活,但偶爾來城市裡晃晃很不錯,總能到看新的東西,感受到年輕的活力,看到許多在波士頓看不到的東西。
這是一座地鐵24小時運作不睡覺的城市,這城市的活力來自於他兼容並蓄各種文化、語言、習慣、喜好,他接受所有的可能,也因而他自由,讓人們能夠無所畏懼地做自己。活力與自由又帶來了生活的靈感,也讓這座城市孕育出各種不同的藝術。
對那些一秒都再也待不下去了的人而言,紐約是一座寂寞孤獨的城
紐約被許多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城市,作家 Olivia Laing 還曾經寫過 The Lonely City 一書,紀錄她如何藉由藝術探索這座太孤獨寂寞的城。
Veronica 和 Marishka 是我們訪問到的人當中,極少數無法再忍耐紐約,想趕快離開的例子。她們都還很年輕,大學才剛畢業。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紐約是座多麼孤獨的城市。某種程度而言,我真的一秒都無法再多忍耐,這座城市裡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裡,很容易就跟別人搭上話,但真的很難跟人建立更深入的關係,好像每個活動、每次合作、每堂課程結束了,就什麼都結束了。」Veronica 說,「不過或許也只有我這麼想啦!」Veronica 補充地說了一句。
Marishka 也有感道:
「紐約是座非常工作導向的城市,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 small talk,但真正深入的對話卻很少見,因為每個人都專注且忙碌在自己的目標上,所有的談話都只是想要建立對工作、對事業有利的人脈。在這裡,成功、有野心、有效率,似乎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城市裡瀰漫著一股只要一無所事事就會感到極度罪惡的氛圍,我如果什麼都不做的坐在我房間的床上,我會感到非常罪惡,出去和朋友交際、去參加 networking 活動,或是去上門課、去運動什麼的,絕對好過在家裡放空。而且在這裡,結果永遠比過程重要,但我畢竟不是這樣的人,我常常覺得,過程會引導出好的結果,但紐約人絕不會這麼認為。紐約太目標導向了。」
「在紐約,很少有獨處的時間。因為只要一鬆懈、一無所事事、一放空,哪怕只是半個小時,也會感到很有罪惡感。況且紐約租金高昂,每個人幾乎都有室友,於是又更難找到獨處的機會。」
Elizabeth 是個聲樂家,在阿拉斯加長大,來到紐約,為的是追求她的歌劇夢。原本她覺得她應該很難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可能待個ㄧ、兩年就會離開,沒想到一待就是七年。她仍然很喜歡紐約,但仍舊發出這樣的感嘆。
「紐約改變了我的人生。以往在學校,校園是我的保護傘,在學校裡,我可以慢慢地探索我感興趣的事情,然而因為紐約是座沒有校園的城市,它讓人們提早步入社會,也督促人們變得早熟。紐約也讓我變得沒有耐心。」Marishka 說。
「在紐約,你會被一大群人包圍,卻完全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你一定會想,這麼大的一座城市,一定找得到一個頻率相近的人吧?的確,你在這裡,無論什麼事情,一定都能找到同伴,無論是你早上六點想要去賞鳥,或是半夜三點想要吃熱狗,再或是喜歡多麼偏門的藝術,一定都找得到也想做、也喜歡這件事情的另一個人,它太多元,也提供非常多選擇,但要建立更深一層的情感聯繫,就很困難了。」Veronica 說。
「在這麼一座寂寞的城市,紐約客或許彼此都互相了解吧!」Veronica 下了個結論。
對 Veronica 來說,紐約是銀色的,金屬的光澤底下,是灰色;而 Marishka 也認為紐約的顏色,大概是那種表面金碧輝煌,但內裡卻灰暗的色調。
「當然你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感到孤獨,但在大城市裡,被一群人包圍,所感到的孤獨,有不同的況味。」作家 Olivia Laing 這麼寫道。
要在紐約安家,充滿矛盾
正對著自由女神像的 Brooklyn Bridge Promenade 草坪的一隅陰影下,坐著位帶著一位小小孩的年輕婦人,與一位她的朋友。Rutendo 來自奈及利亞,之所以會來到紐約,是因為非常偶然的工作機會,一個她從不覺得自己會拿到的機會;Claudia 大學時候就從家鄉義大利來到紐約求學,而後留在這裡八年了。
「在這裡,我有各種接觸世界最新潮觀念的機會,在義大利,我跟我的家人、朋友談女權、談種族平等、談性別,他們完全不懂,也不想了解,就不說社會大眾了;在這裡,我的生活環境與氛圍與我所受過的教育與知識,才比較平衡。」 (延伸閱讀:裝睡的人叫不醒,從我的 Drama Queen 同學「狂言錄」,談無意識的歧視心理) Claudia 說。
一歲多的小女娃,張著大眼睛東看看西瞧瞧,伸出手抓落在地上泛黃的落葉,或是試著爬到每個人身上,媽媽 Rutendo 看著她的女兒,針對我們提出的「未來還打算繼續待在紐約嗎」這個問題,說:「其實這正是妳們來之前,我們在討論的問題。」
「我希望一切都對她(女兒)最好,希望多元的文化、種族,以及接納一切事物的開放心態,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直存在,而且很『正常』的一件事,全世界大概沒有比紐約更多元的地方了。然而紐約實在很貴啊!生活費、教育費,實在吃不消。」
就算覺得這是個能夠定下來的城市,理想與現實還是有段差距。
「我有一個老師說,你要在紐約待十年,才夠格被稱得上是位紐約客,但我覺得那根本胡說八道。當你來到紐約,你就是紐約客了,每個待在紐約的人,都構成『紐約』這塊面料的一部分。」
Claudia 下了個結論。
在這座城市要建立與人真正的聯繫,要花非常大的努力
在大蘋果裡很難建立與人更深刻的聯繫,是絕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的困難。
因為自由與包容,所以人們不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因而變得更加個人主義;又因為社會追求成功、有野心、有效率的氛圍,讓人們積極地跨出每一步去多認識人、建立可能的人脈,但僅只於認識、能幫忙牽線的程度。
真正能一直留在自己生活裡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在紐約,每個人都滿友善而且很開放,和人交朋友很容易,然而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追求的東西,除非你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不然大多數的人都不會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待下去。」Claudia 說。
缺少了與人更深刻的連結,也因此,紐約無疑是座寂寞之城。
對於紐約一切的批評與怨言,都始於太熱愛這座城市的一片赤誠
Vanessa 是位我們想上前訪問,但又有點猶豫的對象,她散發出一股太有自信、太強的氣場,讓人有點畏懼被這樣的氣場拒絕。然而我們還是走上前,而她也爽快地答應我們的訪問。
「我最喜歡紐約的地方之一,就是有很多能和完全不同的人對話的機會。像今天,我在這裡曬太陽,而妳們一群亞洲女孩上前跟我們聊聊,這大概會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Vanessa 笑著說。
說起紐約,「現在這個政府,真的不是我在說⋯⋯」Vanessa 一路從經濟、政治、社會,聊到教育,聊得義憤填膺、口沫橫飛。
「我妹妹在公立學校教書,得到政府的資源非常少,一個老師要負擔的學生數又很多,但也正是這些孩子最需要資源、關愛與照顧。」Vanessa 各個面向的紐約都講過一輪了,又重新回到她最在意的教育話題上。
那些平時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常常覺得太沉重而想暫時略去不想深思的議題,是 Vanessa 的日常,她信手拈來、侃侃而談,觀點、論述、證據,無一不差,原來高手在民間。
看起來憨厚、話不多的 Johnny 是 Vanessa 在超市工作的同事,他說:「在紐約,你可能每天搭著同一班地鐵去上班,在地鐵上會看到幾位每天都看到的人,但從來沒有人會主動開口打招呼。如果有一天,我主動向他們問早,他們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可能還會懷疑我是不是想偷他們的東西或騙他們的錢,這個社會對於大塊頭黑人男性的偏見仍然根深柢固。」
「有個獨居老人,每天都來我們超市找人聊天,我們在客服中心工作,也就順勢真誠地陪他聊聊天,而我後來才發現,我們可能是他生活中唯一可以對話的對象。沒想到前陣子聽到他過世的消息,我很震驚,希望有人去參加他的葬禮。」看起來火爆又直率的 Vanessa,對人其實有著最溫柔的體貼。
和這些人交談過後,對於紐約這城市最在意的「成功」,突然有了不同的看法。
這天氣溫不太高,但太陽毒辣,聽著 Vanessa 出於一片熱愛紐約的赤誠,而對這座城市諸多政策的不滿與評論,真像她心中的紐約,是紅色的,而我們一行人也因為沒有足夠的防曬,手臂全都曬得通紅。原本預計10-15分鐘的短訪,就因為 Vanessa 對於紐約滿腔的熱情,足足講了一小時。儘管曬傷,但聽了這麼多珍貴的故事,得到這麼多人真誠的對話,覺得非常滿足。
原來能在紐約生活的每一個人,某種程度都是人生哲學家。
紐約生活「之間」的藝術
紐約生活,某種程度是種「之間」的藝術,或許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是如此,只是紐約以更極端、更強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其實現在待在紐約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其他地方來的。」
生活在紐約,充滿了許多被放大的二元對立,然而卻又不那麼截然二分——夢想與現實、甜蜜與苦澀、異鄉人與紐約客,一切的名詞來到紐約,似乎都有了過渡,開始出現一片「之間」的地帶。
「之——間:紐約城市生活中的流動」展覽資訊
展覽時間:9/7(五)6:30 pm – 9:30 pm、9/8(六)– 9/9(日)10:00 am – 8:30 pm
展覽地點:172 Allen Street, New York NY
免費入場,自由樂捐
展覽簡介:
「之——間:紐約城市生活中的流動」(NYC Life In-Between: Fluidity Within the City)此一展覽,聚焦在紐約生活中種種看似對立,實則具備高度流動性的特色,試圖呈現城市裡不同個體對於紐約這座城市,在想像與現實、苦澀與甜蜜、紐約客與異鄉人等二元元素間,表面差距背後的意義流動。儘管每個人都不同,卻由於這座城市,而有了相近的心理狀態,而看似相對的兩者,在紐約這座神奇的城市空間裡,之間的區別也不那麼涇渭分明,而產生了意義的流動。
此展覽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三位台灣新銳藝術家的個別創作,運用各自擅長的媒材,闡述對於紐約這座城市的見解;第二部分則為藝術家們的共同創作,在為期一個月的街頭探訪之中,聽取停留或居住在紐約的故事,藉由受訪者的雙眼看出不同的紐約模樣,以及因這座城市而產生的化學作用。
藝術家林太乙,本著文學的背景,以及個人的生命故事與自身對於礦物及岩石的喜好,決定到紐約轉換跑道,於 FIT 珠寶設計學系畢業後,投身珠寶產業;藝術家陳思妤,畢業於台灣的商管科系並當了四年的成衣廠業務,也因此發現自己對於設計的熱情,放手一搏來到紐約,進入 FIT 服裝設計系,目前於 Sui by Anna Sui 繼續發揮設計長才;視覺與空間設計傅敏,畢業於室內設計系,曾獲選為 2016 年台灣新秀室內設計師,轉戰紐約、拿到 FIT 展覽設計碩士學位後,現職為定居布魯克林的接案設計工作者;策展人艾佳妏,台大中文所畢業,目前為 Parsons 時尚研究所碩士生與自由撰稿人,對於說故事有著極大的熱情,文字之外,也嘗試用更視覺、具象的方式,將一群人的生活傳達給另一群人,曾向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飾館研究員 Jessica Glasscock 修習時尚策展。
「之——間」以色彩與光影為焦點,藉以傳達人與紐約這座城市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三位藝術家透過各自珠寶設計、時裝設計以及展覽設計的背景,以及在城市中搜集到的故事作為發想,用藝術創作轉化各自對紐約這座城市的詮釋。
9/7-9/9,歡迎你來到紐約下東區的小藝廊,用我們的故事,交換你的故事,或許有機會,在這裡遇到我們故事的33位主角。
太可惜了,希望以後有機會在紐約可以看到你辦的展:)好喜歡這個主題,背後的故事很美。
而且這篇照片好好看!!!
Tiffany
mstiffany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