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紐約當學生的日子,不知不覺就溜進了最後一個學期,(沒想不開的話)大概也是人生中當學生的最後五個月了。這一年半在紐約當學生的日子,有很多體驗、很多嘗試、很多挑戰,但更多的是挫折、疲憊與壓力。然而現在回過頭看,這些過往的經歷都像蒙了層紗一樣,隔了點距離、記憶也刷淡了,趁著最後一個學期開學前,想在這裡寫下一點紀錄,為了不讓以後的自己遺忘。
紐約很貴,在紐約當學生更貴。
比起歐洲學校,美國學校的學費本來就比較高昂,更何況是私立學校(美國和台灣相反,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好),學費簡直天價,拿到學校給的半額學費獎學金、申請上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每學期也試著申請系上的小額研究獎學金之外,在消費是台北市三倍的紐約,還是有很大一個缺口要補足。出國唸書需要資金,但只要夠積極,其實有很多方法能找錢、有很多獎學金能申請。如果我當時再積極一點,或許可以申請到更多獎學金。
在台大中文系、台大中文所畢業前,我一直以為我想走學術,想唸到博士在大學裡教書,無奈寫碩士論文的過程太痛苦,加上碩士畢業後進了獨立生活風格媒體實習,覺得工作好像比起教書做研究有趣多了,於是在考慮第二次丟美國東亞研究 PhD 前,及時煞車,想換個領域挑戰看看。雖然決定轉換跑道,但出國讀書一直都在我的人生規劃內,時尚一直都是我很喜歡,但從來不覺得能真正進入核心工作的產業(因為先入為主就覺得自己只能讀書做研究,可能因為前半段的人生都很會讀書考試,拿書卷不是問題,反而限縮了自己人生的可能),在網路上海量搜尋資料以後,就以仍舊是研究導向的時尚研究、服裝研究為大方向,申請了 Parsons、FIT 和 NYU 的碩士學程,也很幸運地都申請上了,最後選擇了 Parsons,一來是因為學校名氣,Parsons 是美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之前是第三)的時尚學院,再加上學校給了我半額學費的獎學金,於是我就開始了我的紐約求學生涯。(之前寫過申請 Parsons、FIT 和 NYU 的心得文,也曾寫過時尚研究究竟是在學什麼。)
紐約是座能激發所有人類極端的城市。
關於紐約,流行歌曲、文學作品、社群媒體已經說得太多太多,然而自己真正在這座城市生活,才深刻了解他的魔力。
去年和朋友一起辦了個小展覽,展覽主題就是「生活在紐約」,我們在紐約街頭隨機訪問了 35 個人,聽了許多關於紐約的愛恨情仇,曾寫下專文〈Interview|NYC Life In-Between「之——間」的紐約城市故事〉。
待在紐約的第一年,我不喜歡這裡,我比較喜歡巴黎,總覺得那裡的人比較懂得生活、比較了解緩慢的藝術、也比較懂得品味細節,巴黎比起紐約,是一座更有文化、歷史的城市。
紐約有著極快的步調,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都是目標導向,每一個踏出的步伐都有明確要去的方向,也因此,在這裡比較難建立深厚的情誼,所有的交際都建立在價值與利益上。
然而這裡有著無限的可能,只要敢開口、敢要求,任何事情都有機會,像是第二學期我竟然能親身參與紐約時裝週,看了 Alice+Olivia 的靜態展演、Just In XX 和 Vivienne Hu 的秀,還去了 Rag & Bone 的 showroom 預覽,這裡的藝術與文化資源也豐富得令人落淚,我在剛來紐約的時候參加了 Patti Smith 的簽書會,親口向她說,她的生命故事是我之所以想來紐約挑戰自己的理由,在這裡我還看了 Martin Margiela 的紀錄片美國首映,並經驗了很多從前意想不到的事情。
紐約是座資源太豐富、等待人挖掘的城市,真希望過去的一年半我能更加善用他。
不過這裡也集中了所有可能的古怪與荒唐,更見證了極端的貧富差距底下最赤裸的人性。
曾經,我在行進的地鐵上,親眼見到有位喝得爛醉的老先生,開門走到車廂與車廂之間,直接對著鐵軌撒尿。紐約地鐵嚴禁乘客打開車廂門,從一節車廂走到另一節,因為車廂與車廂間就只有狹窄的鐵片過道連接,一不小心掉下去就掰了;也曾經,我在要出地鐵站的階梯上,看過一坨新鮮、水分未乾的人屎,為什麼知道是人的?因為旁邊還丟了一張衛生紙;更曾經在攝氏 4、5 度人來人往的地鐵站閘門口,看到一位怪伯伯牛仔褲褪到膝蓋以下,對著人群自慰(我只看到背面,覺得太怪了趕快繞到另一邊。有朋友曾經在行進的地鐵上,被對面的男子當成意淫的對象,男子直接當眾自慰,幸好兩站之後在什麼都還沒發生前朋友就下車了)。
還有一次晚上十一點多在學校附近要回家,被一位呼麻呼到茫的大塊頭老兄作勢要熊抱,幸好他實在太茫加上我即時反應過來停下腳步,讓他撲了個空,他對我傻笑,我則回送他一個白眼,繼續鎮定地快步走向地鐵站,心裡其實嚇得要命。
這城市也充滿了以城市為家的街友和對生活絕望的人們,那些眼神與姿態實在忘不了。而人性的貪婪在這猖狂的城市裡更顯得張牙舞爪,紐約的扒手不多,但騙子很多,那些看起來很友善的人,其實都是最高級的詐騙高手,畢竟紐約客以冷漠著稱。
紐約的怪人從沒少過、臭味不曾消散過、噪音也不曾停止過,但正因如此,他是個活生生的城市,有股近乎魔性般洗腦人的魔力、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活力,是那種很深刻的人與城市連結的脈動,給人一種真正活著的感覺,更有著讓人措手不及的改變速度,兩個月的時間,某個街角可能就長得完全不一樣了,他不停督促人要跟上、要跟上。而這裡的人們也從不在意你想要做什麼,在這裡,你可以很做自己。
這裡有所有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人事物,但同時又是個極度包容的城市。
紐約太自由了,不管你想要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人會管你,甚至沒有人在意,也因為沒有人在意,紐約被稱為世界上最寂寞的城市。在這座人口密度極高的都市叢林裡,人與人的連結意外地很弱,每個人都很疏離,每個人都飄浮在城市裡生活,或是努力生存。我習慣獨處、喜歡獨處,可以連續一個禮拜不出門,也可以好幾天完全不跟人說話,因此紐約的寂寞與疏離對我而言不是太大的問題,但在找工作、得到機會的時候,這種習慣疏離、不與人交際的個性,就是個問題了。
相較於紐約繁華蒼涼狂放寂寥各種極端交雜的特質,其他的城市顯得蒼白貧血。
在這裡,我曾經碰到宿舍大樓無預警停水、遇過地鐵突然卡在隧道裡一個小時,面對生活猝不及防地反咬一口,也學會了放寬心接受,畢竟事情就是這樣,完全沒有其他辦法,就只能等了。
在這裡,我學會了不畫地自限、不訂定明確的目標,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意味著沒有目標,而是順時順性地不斷探問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並針對當下自己的感受慢慢調整目標,沒有了一定要達到什麼的「目標」,反而更能挖掘從未發覺過的自己。
在這裡,我也學會了不再執著地追求一張又一張的標籤,這城市永遠會有人學歷比你高、專業比你厲害,比較只會讓自己心力交瘁,只要專注在自己想去的地方,好像就夠了。
在這裡,我也學會了和世界妥協、和自己妥協,接受所有的不完美與無能為力,試圖把握能把握的、學著不擔心太多,更用力地活在當下。
紐約這座城市教會了我很多,但還有很多,是我從在這裡認識的人身上、在這裡經歷的事情裡學到的。
未完待續。
Dear Elise,
很喜歡妳觀看這座城市的眼睛,感覺起來仔細警慎又真誠,
雖然沒有去過紐約,但它在我想像之中也是如此混亂迷人的。
期待未來看到妳寫更多:)
然後我也是Patti Smith的粉絲,記得之前看到妳寫和她的對談,覺得太羨慕了
嗨德芬,謝謝妳!
我也希望我有恆心毅力繼續寫下去哈哈
Patti Smith 人超好,就算到現在還是覺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