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秋冬的紐約時裝週已經結束一個半月了,距離畢業也更近了,加上最近參加了一些活動,突然很有感觸,想在這個什麼都還沒有的階段,寫下一點最近的心得,為自己留下一點紀錄。
每一季的時裝週,收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到底要怎麼參加時裝週?
今年二月,是我第三次參加紐約時裝週,如果沒進媒體業的話,應該也是最後一次自由亂跑的時裝週了。
因為接了台灣幾個時尚媒體平台的自由撰稿工作,大部分的秀票都是主編們主動幫我向品牌申請的,讓我有機會進入秀場看秀寫報導、寫評論。由於今年極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次跑時裝週了,更覺得要好好把握這個機會,於是也自己上了紐約時裝週的官方網站申請秀票,沒想到竟然也得到不少獨立設計師的時裝秀邀請。
品牌時裝週的走秀,全長大概只有 15 分鐘,而排隊進場可能就要排個半個小時、等待開秀再等待個 15 分鐘,因此時裝週最常做的事,毫不諱言就是等待。等待的時候是最好的社交時間,然而就我的經驗,大部分人跑秀,都有自己專屬的團隊或是認識的朋友,因此很少再和周遭的人交談,不然就是全神貫注在自己的手機上,很忙。(排隊時候的談話經驗,就只有也是自己來看秀的女孩請我幫她拍照 lol 但也跟我是個 nobody 有關,一旦夠有名,大家都會忙著求合照、求聊天,或是求街拍。)
每個城市的時裝週運作方式都不太一樣,以紐約來說,大部分的獨立、新銳設計師的秀都會安排在官方的兩、三個秀場舉行,而耳熟能詳的國際大品牌時裝秀,因為規模大、配合設計主題會有不同的場佈需求,通常都在官方場地外舉行。紐約時裝週的官方行事曆上雖然會標出這些大品牌的大秀時間,但除非收到邀請函或是圈內人,否則不會知道秀場地點。(但比較了解紐約時裝週的運作模式之後,會發現紐約能辦大型時裝秀的場地也就那幾個 lol)
就我所知,巴黎身為世界時尚之都之首,時裝週也更神秘,更難查到每個品牌的大秀時間與地點,排外的現象更形明顯。(但一樣,美麗又有空間的場地大概就那幾個。)
每次的時裝週,都是我一個人單槍匹馬的一人企劃,我就是我自己的攝影師、編輯、公關、評論以及企劃執行,通常都背著兩台相機,搭著地鐵風塵僕僕來到秀場,又因為大部分拿到的都是站票,還要在夾縫中求生存,一邊拍照、一邊錄影,而事前還要先準備好可能的訪問題目,有機會就要見縫插針,擴充自己的內容資料庫,而且在沒有任何品牌商借與置裝費的情況下,還要試著打扮得不至於太狀況外。
我的時裝週行程非常不緊湊,但連續幾天下來,也真的很–累–,真的由衷佩服那些行程緊湊的編輯、網紅與買手們。
在沒有人知道我是誰的情況下,更容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時裝週,或是紐約這個大城市裡,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最有利的籌碼就是不怕丟臉,就算丟臉了,也沒人會記得;就算失敗了,也只有自己知道,因而多了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間。
身為一個 nobody,雖然很常得到他人的白眼,然而沒有包袱、沒有限制、沒有那些條條框框,很多時候反而更能嘗試我想做的事。
於是走進 Longchamp 2019 秋冬秀場,看見什麼都拍,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麼大的秀,任何東西對我來說都是新的,於是很做自己的到處搜集各種可能需要的內容與材料。

臉皮厚一點,機會多一點
人不要臉,天下無敵,但秉持著應有的底線與節操,臉皮厚一點,的確會帶來多一點機會、畫面與內容。

其實在 Longchamp 秀場上,官方規定沒有特殊識別貼紙的人,不能拍攝明星,但為了搜集到必要的材料,於是重複了幾次在被勸導離開後又默默飄回來的流程(對工作人員實在非常不好意思,但他們在做他們的工作,我也在做我的工作啊),幸運捕捉到 Longchamp 形象代言人 Kendall Jenner 和演員 Emma Roberts 聊天的畫面,還意外錄到超模 Kate Moss。
秀後才打開主編的訊息,說在秀場上至少要抓訪一位與會來賓。如果是以前的我,任務大概直接失敗,但當天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膽量大開,在沒有指示的情況下,雖然緊張到講話會結巴,但竟然跟 Coco Rocha 講到話、錄了個短訪,還跟追蹤了很久的部落客 Charlotte Groeneveld 聊了短短的天,以及跟坐在隔壁的 ELLE Singapore 編輯攀談,雖然材料不完整,但至少有東西可以用。這是去年第一次跑時裝週的我絕對做不到的事,儘管心裡焦慮又尷尬到不行,但至少比去年的自己又前進了一些。
延伸閱讀:
〈|Wazaiii看秀零時差|Longchamp 2019秋冬女裝多層次的時尚文化行旅〉
〈|Wazaiii Fashion Week 人物專訪|以溫柔清淡擄獲時尚品牌青睞的時尚KOL—Charlotte Groeneveld〉
找到機會就自我推銷混臉熟
其實這也是很早以前就知道,但一直以來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
本身就是個內向害羞、不愛講話的人,而且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英文講得不像母語人士那麼好、覺得自己是隻菜鳥而且為人無趣、覺得身為一個來自台灣獨立媒體的駐紐約特派編輯沒有人會理我,但在沒有嘗試前,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侷限了自己,沒有必要自己嚇自己。

尤其在美國這個環境,所有好的機會都是口耳相傳,都是熟人推薦,混臉熟有助於比別人多得到一點機會。(雖然早就知道這個道理,但我還是做得超級差,不過最近開始強迫自己出門參加活動。)
身為一個剛起步的外國人,尤其還是來自台灣的獨立媒體,沒有資源、沒有頭銜,大多時候都覺得自己是火星來的,格格不入。然而第三次參加紐約時裝週,比起第一次連到哪裡換票、哪裡入場都毫無頭緒,只能橫衝直撞呆頭呆腦的自己,已然有了顯而易見的進步:現在能更從容、更自在,也更有勇氣地去做自己想做、應該要做的事。
雖然推銷自己、和人社交這些事現在還是做得不太好,但至少比第一次開始跑時裝週的時候更知道該怎麼做了一點。
或許是最後一次的時裝週,才讓我特別有感而發。
其實無論在哪個產業,厚臉皮永遠是完成任務、達到目標,以及增加機會的不二法門,但對我這個臉皮薄到不行的玻璃心來說,是在不甚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厚起臉皮,但不要變成機車白目,這樣反倒適得其反。
很多時候,恐懼都是自己的想像與玻璃心作祟,其實跨出了第一步,好像也沒那麼難了。
希望未來能更有信心地說出,嗯,推銷自己、和人社交的確沒那麼難。
感謝你的分享!覺得台灣需要更多專業的聲音!
謝謝妳!
但我其實還沒到很專業啦,還在努力中
Elise你好:
Greetings from Taipei.
謝謝你的分享,在寫關於時尚的論文載浮載沉時,
你的知性和有內涵的分享讓我獲益不少。
也祝你研究和寫論文順利!
Hi Angel,
我的心得能對妳有一些幫助真是太好了!
也希望妳的論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