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底蒙特婁氣候大遊行的隔天,我來到加拿大蒙特婁設計師 Marie Saint Pierre 位於紐約 SOHO 區為期兩個月的快閃店。雖說是快閃店,但它看起來和附近的常設店面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更精巧也更簡約些,某些地方看得出來是那種只在此地停留兩個月的暫時。設計師 Marie Saint Pierre 本人在這天特別從蒙特婁來到紐約的店面和大家見面,也順便聊聊 2019 秋冬的設計理念。
Marie Saint Pierre 可以算是加拿大蒙特婁的第一代設計師,她成立品牌已經 30 多年了,歷經了整個時尚產業的幾次大震盪,依然以自己的步調安靜地屹立在一片紛雜喧鬧的時尚世界裡。比起一位時裝設計師,Marie Saint Pierre 看起來更像一位中學教師,不苟言笑甚至有點一板一眼,但這或許也是她之所以能安然度過整個產業的幾次動盪,並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讓品牌健康地營運下去的原因。
Marie 說,她平常很少進到店裡,比起第一手地和客戶互動,她更喜歡在工作室裡發想創意,或是針對整個品牌的商業模式草擬策略,不過能進到店裡,跟喜歡她的衣服的顧客聊天還是很有趣,尤其來到紐約,很新鮮。她邀請我坐在她為一個飯店企劃設計的懶骨頭扶手椅上,有別於一般的懶骨頭,Marie Saint Pierre 的設計還多了可移動的扶手與靠枕,且支撐力足夠,不會整個人陷進去,能舒適地在上面用電腦收發電子郵件。這個設計是為了那些出差時坐在床上工作,但打電腦打得全身痠痛的商務人士的體貼。從實用性出發,再加上幾許創意的妝點,這就是 Marie Saint Pierre 的設計理念。
您在美國的第一間店面設立在邁阿密,為什麼當初選的不是紐約或是洛杉磯?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不是紐約呢?因為紐約的租金太貴了。
邁阿密是個很神奇的地方,好像世界各地的人到最後都會來到這裡。不管是北美、南美、歐洲還是中東,好像都會在這裡匯聚,人們在這裡發現了我的衣服,也漸漸累積了我除了蒙特婁以及加拿大當地以外的客群。
當然,在紐約成立一間店面是我的長期目標,但這裡的租金讓這件事變得很困難,彷彿只有那些中國製的產品才能在這裡生存下來。我沒有要貶低中國製的意思,只是我更想把我的資金投注在產品以及我的員工身上。我的衣服都在加拿大製造、用的都是我精挑細選的布料、我不僱用童工也沒有血汗勞工的問題,這些重視品質、道德的行為對我來說很重要,但要這麼做成本本來就不低,我不想向品質妥協,因此也只能繼續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像是這間快閃店,雖然我們才在這裡兩個月,但至少半年前就要開始策劃。比起大規模地展店,我比較喜歡繼續待在美學藝術那塊,繼續專心做我的設計。
可以大概談談您是怎麼開始的嗎?這些年來整個產業發生了什麼變動,而您又是如何調整以適應時代?
要談怎麼開始的故事實在太長了,簡單來說,我從藝術以及時尚學院畢業後,就自己創立了品牌。我成立品牌已經三十多年了,這三十年間,整個產業大概發生了幾次大變動:第一,是獨立設計師的瀕臨絕種,大多不是被財團併購,不然就是撐不下去,現在更多人在意的是,打出你名字的品牌能賺多少錢;第二,是網路的發達,網際網路讓抄襲變得非常容易,我曾經在經典大品牌的時裝秀上,看到我自己的設計被搬上伸展台,但我又能做什麼呢?我只是個來自蒙特婁名不見經傳的獨立設計師,而這些大品牌有權有勢又有話語權,相比之下獨立設計師除了創意與品質,好像什麼都沒有。我直到今天在做設計時,用的還是最傳統的方式,我不像那些大品牌,用電腦以及繪圖軟體東改西調就完成了所謂「新的設計」,我還是都從手工開始;接續著網路的發達,第三次的變動則是快時尚的興起,不只大品牌抄襲,快時尚品牌更抄襲,而電子商務的崛起,讓一切資訊透明公開地陳列在網路上,各大品牌在世界各地勢必得統一售價,這也讓整個產業又經歷了一次震盪。
大概在 1995 到 2005 這十年之間,許多大品牌開始把生產線拉到中國,中國製造一下子讓成本降低了很多(所以他們也才付得起紐約 SOHO 區的昂貴租金),而整個社會、整個產業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2005 年要當一位獨立設計師,比起現在的時代與環境要困難得很多。我以前還會在巴黎還有紐約辦秀,但我越來越不喜歡這種譁眾取寵的場合,漸漸地我不再辦時裝秀或是宴會,比起華麗的觥籌交錯,我還是喜歡待在我的工作室,那對我來說像是一個自我充電的地方。
我在一個趨勢的末尾成立了品牌,而後又經歷了另一個趨勢的興衰,這對要經營一個品牌而言又異常困難。通常如果在一個週期的開頭就開始,會容易一些,但我剛好在週期的結尾才開始了我的品牌,而現在又進入另一個週期的尾巴,我曾看著很多東西崩塌,又看著很多東西崛起,而 Maison Marie Saint Pierre 和我還是這麼撐過來了。
如果您只能用三個字介紹您的品牌,您會怎麼形容?
這實在太難了。不過話說回來,妳問的是我的品牌,還是我的設計?老實說,我不太想要經營品牌,如果可以的話,我只想要專心在我的衣服上。對於品牌,人們附加了太多額外的東西上去。
如果只能用三個字形容我的衣服,噢這真是太難了,我會說「特殊(uniqueness)、經典不過時(timelessness)以及有效(efficiency)」,如果能再多選擇一個字彙的話,我會再加上「幸福感(well-being)」,它們讓你就算在艱難的時刻,依然能感受到自己其實很好。
我並沒有推出太多產品,我希望繡著我品牌標的每一件衣服,品質都非常精良,我也希望我的設計都禁得起時間以及客戶的考驗。當我聽到有人說,「這件衣服我太喜歡了,穿了兩年,我一直都很害怕它壞掉」時,都特別高興,因為那表示我的衣服真的很好搭配,而且是一直被喜愛著的。我喜歡這種「我是你最棒的好朋友」的感覺。
人們常常小看了服裝的功用,它是你對世界最直接的表態,是人生存在世界上最直接的物質接觸。服裝可以是一項工具,甚至一樣武器,它賦權著裝者更多力量,讓你不再那麼脆弱,以外在的裝扮賦形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當我的顧客跟我說,他們穿著我的設計度過了他們人生中重要的時刻,我都非常享受,覺得當一位服裝設計師,所追求的莫過於此。有人穿了我設計的衣服參加了重要的頒獎典禮、參加朋友的婚禮,有人甚至因為我的衣服而結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很喜歡那種我的衣服聯繫、建構起穿著者人生故事的感覺,它乘載了他們的回憶與生命事件。
現在除了四大時裝週之外,各大城市也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時裝週,像是哥本哈根時裝週、墨爾本時裝週、首爾時裝週等等,您覺得國家會影響時尚的發展嗎?您是怎麼看待國族性與時尚?
與其說是國家,我覺得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深深影響了時尚的發展。不過如果用城市來區分的話,它們其實大抵上也代表了國家。我覺得這樣的現象很棒,每個城市都透過他們主辦的時裝週來呈現當地的文化、風氣、流行甚至政治,而時裝週就是要表現那個城市的氛圍、表現住在那個城市的人們喜歡什麼樣的打扮,像紐約就很酷,加拿大就比較休閒。
身為加拿大時尚的先驅,可以請您談談加拿大時尚,或說蒙特婁時尚嗎?
嗯,我覺得說蒙特婁時尚會更貼切點,畢竟加拿大時尚的範疇太大了,像是 Lululemon、Roots、Canada Goose 那種戶外、機能型的品牌,也能算是加拿大的時尚啊,範疇太大不好談。
蒙特婁時尚的圈子很小,基本上奠基在歐洲文化上。蒙特婁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它雖然地處北美,但文化卻仍然非常歐洲。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學的是法文和歐洲歷史,學校沒教美國歷史,因此在文化方面,就跟北美的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然而位於北美洲,還是會有一些地域上的特色,像是很重視功能。北美氣候嚴寒,於是延伸出很多能抵抗酷寒以及在戶外活動耐髒耐磨、便於活動的特性,也比較休閒;而因為身為北美的歐洲文化承繼者,我們也很重視技藝、注重藝術性,所以說,蒙特婁的時尚,大概是介於機能與藝術之間吧。
我一直希望我的衣服能陪伴我的顧客很久,不過如果一件衣服要能反覆不斷被拿出來穿搭,除了品質好以外,也要實穿、實搭,也就是講求能適用於各種不同場合的實用性,每件單品都需要有個性,但又不能太突出,不能和其他單品搭不上。
昨天在蒙特婁才剛結束了一場氣候大遊行,您在社群媒體上也轉發了好幾則相關新聞,想請問您是如何看待時尚與環境以及永續性的關係?
對,我還滿關注氣候變遷的議題,我女兒當時在現場,我相信我的很多員工應該也都在。很多時候,我覺得不只是我,我的員工們都身體力行品牌的信念。Maison Marie Saint Pierre 的產業鍊很透明,我們不用血汗勞工,也從來不把剩餘的面料或是過季的衣服燒掉,我只製作真的高品質且歷久彌新的衣服。我一直相信「買得少,但是買得好」這個說法。時尚產業的確對於環境而言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人們應該更清楚、明確地為自己的信念發聲。
時尚,或說經營品牌,更重要的是背後那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東西,然而時尚又是個非常視覺、很重視形象的產業,當你說得太多,有時候反而會變得邊緣,這會讓你在產業裡無法生存。身為一個獨立設計師,我沒有財團的資助,我一直以來都只有自己,很困難,每天都很困難,但我一直都無法接受「做不到」這個答案,我總是試著做好全盤的規劃,然後認真去執行。
Marie Saint Pierre 在過去的三十年來從女裝品牌慢慢擴展到同時有女裝以及男裝,並推出生活居家以及香氛類的產品。請問品牌未來有任何計畫嗎?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品牌未來的發展會是什麼。
我推出香氛類的產品,因為氣味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媽媽很喜歡搜集香水,我從小就聞遍了各種高級的香氣,我爸爸喜歡品酒,我也跟著他一起嗅聞酒類的氣味,我們家也常常一起討論餐桌上食物的味道,從小到大,氣味就在我的生命裡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嗅覺能連結記憶,幫助人建構更完整的生命故事,這也是我之所以會開始品牌的香氛線的原因。
設計對我來說,是美感結合實用,並在創作過程中尋找並帶給人幸福感。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滿想嘗試設計建築物,我很喜歡玩面料,如果有機會設計建築,用截然不同的材料創作,應該會是很有趣的體驗。
可以請您給想進時尚產業的後進一些建議嗎?
勤奮、堅持,以及耐心。這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但確實如此。當然,你還需要一些好朋友,跟一個好的環境。現在的環境對新銳設計師來說,比起十年前要來得友善很多。
如果在一開始,你就覺得你已經什麼都知道了,其實正意味著你什麼都不知道,而當你覺得你什麼都知道時,你也不會成功。你需要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獨特的看世界的方式,你必須專精一些事情,而且你必須為自己發聲,當然你需要有相關的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教育很重要。
當一個獨立設計師、經營自己的品牌很辛苦,但我想用更健康、有機的方式繼續我的品牌的營運,並擔負起我 70 幾個員工的生活。我入行三十多年了,但其實對我來說,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加困難。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
妳問我值不值得?我會說,值得。
Maison Marie Saint Pierre 在紐約 SOHO 快閃店的窗外,倒映出路過行人的影子。Marie Saint Pierre 以她自己的堅持與節奏,在時尚產業裡撐持了三十多年而屹立不搖,最近在紐約的快閃店像是一次的試水溫,也像 Marie 所說的,她凡事都會有萬全的計畫,而後付諸實行,這間為期兩個月的快閃店,似乎在為她在紐約開一間店的長期目標,鋪下一塊重要的基石。
Maison Marie Saint Pierre SOHO Pop-up Shop
時間:9/30/2019-10/30/2019
地點:70 Wooster Street
Photo: Maison Marie Saint Pierre / Elise 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