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或許想回答人脈或是經歷,的確,這兩項要素在時尚產業裡至關重要,學歷壓根不打緊,重要的是你認識誰,以及做過什麼。然而這裡想說的是更具體一點的特質,那個能讓人在看高不看低的時尚產業裡從基層做起並好好生存下來的能力。
撇開家世背景與裙帶關係,想在時尚產業工作、能勝任工作的日常,最重要的特質不是獨到的觀點、特殊的美感,或是多紮實的專業知識,而是體力。沒錯,就是體力。
你或許會疑惑,哪個產業、哪個職位的工作不需要體力?但這裡的體力,就只是很字面上的身體的勞動(最好還有對於灰塵、棉絮、塵蟎不過敏的體質)。
時尚除了重視視覺的呈現、氛圍的營造,它還是個不折不扣非常物質的產業,所有的視覺呈現,最終的目的無非銷售,所有的形象、宣傳、行銷,都離不開具體的物件,這非常紮實奠基於物質基礎的核心要素,讓時尚產業在其最終所呈現出的光鮮亮麗背後,靠的是那些為了達到自己對於時尚美好想像,時而狼狽、時而厭世的時尚工作者滴滴血汗的支撐,而這些大多數的人們以為在辦公室發封電子郵件就能呼風喚雨的時尚工作者,看起來纖細羸弱,但有著的是能搬負重物的能耐,能一肩扛起兩個重達 20 磅的衣物袋,或是能一手一個拖著各 70 磅的貨運箱走上長長的走道拖進貨運電梯裡,以及能在強度非常大的時間壓力下,臨危不亂完成任務的超高效率。
如果應徵視覺陳列的工作,通常徵人啟事的資格條件裡會有一條:「能輕鬆搬動 20 磅」,有些甚至還會有長寬高的標明,想必是模特人台的身高。櫥窗裡那些夢幻的商品陳列,同樣是時尚工作者用血汗換來的,不只是創意的呈現,更是體力的展演。
所以說,勞動,非常肢體上的勞動,是時尚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當然如果是財務部或是行銷團隊,就又另當別論。)
結束品牌公關的實習時,我天真地以為應該不會有比品牌公關實習更累的工作了,畢竟品牌公關團隊底層的工作應該是撇除生產端,時尚產業裡數一數二累人又需要大量體力的工作了,殊不知,進入紐約高端雜誌的時尚團隊打雜後,才發現單一品牌的公關工作,只是冰山一角,雜誌裡時尚團隊的工作量才是真的瘋狂。
從品牌到雜誌,其實做的事情仍舊大同小異,差別僅在於 A、B 端互調,從寄送端變成接收端而已。(去年差不多的時間,分享過我的第二份實習經驗〈紐約時尚公關實習生筆記|我當了三個月的品牌家庭小精靈〉。)

以前在品牌時,負責處理的商借就只是自己品牌的商借而已,雖然可能同時有不同的雜誌與名人商借要處理,但經手的就是一個品牌的品項而已;現在到了雜誌,商借的產品以好幾倍的速度與數量增長,而且常常同時湧進:所有聽過的精品品牌、中價位設計師品牌,以及新銳設計師品牌,品項從 runway look 到 commercial piece,從衣服、包包、鞋子,到泳衣、內衣、墨鏡、珠寶,從女裝到男裝,所有想得到的東西都會被借來。知名設計師的產品在這工作裡已經習以為常,常常會讓人倒抽一口氣的,是一件就動輒上百萬台幣的珠寶或名錶,因為,壓力很大,怕弄壞或是弄丟,也因此雜誌通常都會有高額保險。
以前在品牌時,總會認為雜誌的人都不懂得好好對待商借的產品,怎麼每次歸還時總是會有縫線撕裂、扣子脫落、沾染灰塵髒污等情況發生;現在到了雜誌,才發現不是不懂,而是不能,就算已經竭盡可能地愛惜商品,但沒有時間一一擺放、沒有空間妥善收納,很多時候就只能一股腦地塞進櫃子,或是通通倒進透明的塑膠收納箱裡。當要打包進貨櫃箱裡時,最溫柔的對待,就是將這些有著高昂售價的產品,裝進抽繩塑膠袋或是塑膠衣物袋裡。
20 雙 Christian Louboutin、25 雙 Jimmy Choo、15 雙 Manolo Blahnik,以及大大小小抑或精品抑或小眾設計師的鞋履,上百雙的鞋,只為了一場拍攝,而這場拍攝,可能只會拍 5 個造型,最多只會用到五雙鞋(有時候為了造型甚至不穿鞋),借了這麼多東西,為的只是讓造型師有更多選擇。
有時候也會有讓人難以理解的拍攝計畫,團隊將 25 大箱的貨櫃從紐約千里迢迢寄送到洛杉磯福斯電影公司的攝影棚,為的是拍攝「紐約街景」。(那為什麼不在紐約拍攝就好?這是所有人的疑惑。)
一般的拍攝,通常會向幾十個品牌商借,而每個品牌通常都會有十幾樣(甚至幾十樣)的單品,因此光是一次的拍攝就有會上百件的商借,當有跨國拍攝時,還要額外一件一件輸入幾百件商借品的報關單,又是個磨人心志又耗時耗力的工作。
剛開始時,能親手摸到各大精品才剛在伸展台展示過的最新 look、新銳設計師嘔心瀝血的作品,以及那些可望不可及、有錢也買不到,要排候補名單的夢幻包款,覺得實在太興奮,甚至曾經好幾次經手將近千萬台幣的珠寶,但那些對於物質、對於品牌的熱忱,隨著工作的時間拉長,也越來越沒有吸引力,它們就只是「東西」而已。
資深一點的編輯,已經從處理這些商借品的工作畢業了,但當忙季來臨,像是最近,就連造型總監也都跳進來幫忙。
工作的雜誌因為隸屬於紐約很大的媒體集團,時尚團隊的工作相對於較小的雜誌媒體,已經單純很多——這裡有專門的收發室,收發室裡有負責處理品牌送來的商借品的團隊,也有專門負責包裹的團隊,時尚團隊大多時候的工作,就是紀錄哪些品牌送來了哪些東西、缺少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屬於哪一期的哪一個拍攝,然後把它們打包好,寄去拍攝地,或是歸還給品牌,有時候造型師會先來大致看過借到的品項,先把不會用到的挑出來。
順道一提,每個進來這棟大樓的包裹,都會先經過 X 光機檢驗,怕有炸彈或是其他可怕的東西。
「啊,這重新讓我想起,我為什麼要在時尚產業工作。」團隊裡已經在時尚產業裡打滾了十年的 N,看到某個品牌剛送來的非常精緻又前衛的商借品,突然有感而發地說。
通常加班的時候(甚至沒有加班但時間緊迫的時候),每個人都已心死眼神死,但是隔天,又會打起精神帶著笑容走進辦公大樓,和大樓的警衛道早,進了辦公室後,再面面相覷對著當日的工作量再次心死。
體力是時尚工作者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東西,它讓人能熬過基層工作的瑣碎與消耗,而在晉升到高一點的職位時,同樣也需要體力來支撐。像是最知名的四大時裝週,知名編輯可能一天要跑三四五個秀外加兩三個 showroom resee,外加品牌的派對和晚宴,雖然大秀通常都只有 15 分鐘,但排隊就要花上半小時、40 分鐘,散場後又是一陣的交通混戰,沒有體力完全吃不消,而這還不包括隨時要發稿以及更新社群媒體。
這是個華麗而蒼涼的產業,光鮮亮麗的背後,是低薪與過勞,外加人際的牽扯與各種有意無意的明爭暗鬥。每個最單純喜歡時尚的人,進到產業後,都拖著千瘡百孔的身心,繼續為了自己喜愛時尚的初心,努力撐持下去。
日前時裝週時突然爆紅的時尚產業迷因帳號,除了 @fashionweekfrog,另外就是 @miss_pr_piggy 了,經營這些帳號的人,往往也在產業裡工作,他們用一針見血的文字,道出時尚工作者不為人知的心酸。
「當你在時尚產業工作得夠久,與其買衣服,你會把錢花在維持自己身心靈的健康上。」
這個帳號這麼寫道,而每個人都含淚認同。
在這裡,聽聞了許多不同用撒謊而獲得遠高於自己能力與實力職位的故事,謊言容易被揭穿,那些知曉事情真相的人,都在等著看這些人墜落。
突然覺得,能在時尚產業裡堅持下來的人,對於時尚都有著最深的熱愛與付出不求回報的心情,畢竟那種看不到盡頭的深深無力感,很容易將人吞噬,再加上時尚產業的虛索無度以及各種資源浪費,很常和個人理念牴觸,如何說服自己繼續撐下去,都是每天睡前、起床的大哉問。
剛進產業的時尚工作者,像隻負蝂,負蝂這種小蟲,習慣背負比自己所能承受的還要更多的重量,於是走著走著,就被壓死了。(怎麼有點黑色幽默。)
最近深深覺得,能把自己喜歡的事當成工作,是幸運;而能以自己喜歡的事為工作,並樂在其中,則是一件奢侈而幸福的事。
延伸閱讀:
〈Parsons Notes|花兩年的時間到紐約讀時尚,值得嗎?〉
〈紐約時尚菜鳥實習生週記|紐約時尚實習生的一天,究竟都在幹麼?〉
Hi, Elise!
我是個即將邁入大學的高三生。前陣子和家人討論了關於將來的事,和他們提起了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在時尚產業工作。我知道這份工作本身就是很challenging 跟risky,自己想了很久是否真的要走這條路⋯⋯⋯
我想問Elise覺得值得嗎?一天下來的實際工作內容、和薪水方面?這是一條可以走長遠的路嗎?
謝謝你!(如果有不便回答的可以直接跳過)
Vivian
Hi Vivian,
謝謝妳的留言。
時尚產業很大,妳要先決定妳要走那個方向,是設計、編輯、公關、造型、行銷、商品、業務、財務、採購、陳列還是人資?畢竟不同部門,工作內容和薪水也會差很多,一般來說,和商業越有關、能幫公司賺錢的部門薪水越高,和創意、美感越有關的薪水通常都比較低。
能不能走得長遠、值不值得都很主觀,也很看個人的選擇和堅持,很多時候與其空想,不如實際去嘗試,現在有很多實習的機會,真的踏進去,能更知道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Best,
Elise
Hi Elise,
我是一個即將升上大三的服裝設計系學生,暑假的期間,越來越確定自己想往時尚編輯等方向前進,大學畢業後決定先申請國外研究所一邊盡最大的努力找實習,想知道你認為這份工作學習就讀什麼科系會較有利呢? 因為實習的時候肯定會需要跟學歷相關,目前考慮流行趨勢或行銷相關,但不確定對工作方面有沒有幫助,你有提到你讀的是時尚研究,覺得在實習方面有給你哪些幫助呢? 期待你的回覆🤍
謝謝你完全整理出在這行會有的心路歷程,算是半個過來人,
也是在藝術美感跟生活現實間拉扯……,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