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黃金巷的陡坡上,三三兩兩散落著一些街頭藝人:拉小提琴的、彈吉他的,各自佔據一個較大的平台,以自己的技藝換取一些零用錢,或是生活費。
布拉格的觀光客極多,由人群的聚集很清楚便能看出街頭藝人們的受歡迎程度。
這位身著傳統民俗服飾的女士前頭,圍著一些錄影拍照的人們,她有著我此生聽過最乾淨純粹但能向下紮根的聲音,聲音很輕柔但是實心的,她手上撥著弦,那是我聽過最平和安詳的平安夜。
她的身旁擺了個三角紙板,寫著Bandura Ukraine。原來那是烏克蘭的傳統樂器,班杜拉琴。
拾級而上的時候,媽媽一直說,等等回程,要我幫她拍這位女士。媽媽學了很多年的聲樂,而她用天籟來形容這位女士的歌聲。
下坡的時候,女士前頭聚集的人潮更多了。一位操著濃濃歐洲腔調英文的女孩,走上前投進硬幣時,發自肺腑非常感動地對她慢慢說道:「我實在太喜歡妳的表演了,太完美、太好聽了。」女孩很想有進一步的對話,好像想分享她自己的經歷或是感動,或是問一些問題,然而女士一臉害臊地丟出幾個單字:她不會說英文。
她們雙方眼裡都冒著真誠。
繼續往下的路程中,我不禁開始幫這位街頭聲樂家編造生平。
她會不會是烏克蘭的難民,帶著一套她的國家、她的文化的傳統服飾,以及一把班杜拉琴,就這麼逃難逃到了捷克布拉格,孤注一擲地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以自己所擁有的文化與才華,讓生活繼續過下去?
才華很多時候不會被看見,更多時候需要一點運氣。
烏克蘭班杜拉琴女士的運氣或許比較不好一點,她沒有成為音樂廳裡的首席聲樂家,但她成了布拉格街頭最受歡迎的街頭藝人。
一些關於布拉格的旅遊資訊
布拉格主要分為舊城區(Staré Město)、新城區(Nové Město)、猶太區(Josefov)、小城區(Malá Strana)、城堡區(Pražský hrad)以及高堡區(Vysehrad)。每個區域範圍其實說大不大,知名景點都是步行能抵達的距離。
從舊城區過了橋進入城堡區,慢慢爬著坡拾級而上,此處的瞭望台可以俯瞰布拉格全景,磚橘色的屋頂構築了布拉格迷人的童話般的景致。

黃金巷(Zlatá ulička)
位於城堡區的黃金巷,完整保存了中世紀的平民建築,每棟房子的門,竟然比我還要矮(我才 155 公分哪!)知名的小說家卡夫卡也曾經居住在此處,也因此讓黃金巷的知名度水漲船高。
地址:Zlatá ulička 110 00 Praha 1 – Hradčany
初來乍到布拉格,第一印象就是,這真不愧是個倚賴觀光生存的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佔滿了街道、廣場、商店甚至餐廳,很難得能在路上看到當地人(或許也因為是聖誕假期的緣故)。
過往的文化積累為布拉格帶來了現代的經濟支柱,然而不免讓人疑惑,一座以觀光維生的城市,未來能走到哪裡去呢?如果不進步的話,歷史的遺跡能支持一座城市多久?
旅行的迷人之處,除了看見差異,更在於反思。
所有的經驗都是由比較來的,藉由把自己丟進不同的文化來擴大自己的資料庫,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思考的刺點在旅途中不斷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