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學轉換跑道到時尚、搬來紐約的日子不知不覺也快要三年。過去這幾年,常常收到的問題不外乎是「我對時尚產業很嚮往,但究竟要怎麼樣才能進入時尚產業?」或是「我很想去紐約讀時尚,但我不知道要讀什麼」。這篇文章透過時尚產業各部門的介紹與剖析,或許能給你更好的解答。
時尚產業很大,你究竟想進哪個部門?
通常來說,離錢越近的部門,其職位能得到的薪水越多;越能幫公司賺錢的職位,越有加薪的機會。
(這應該無論在哪個產業都一樣😂)
*每個品牌都會由於屬性、規模、營運策略而在部門及職務劃分上稍有不同,不同國家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區分方式以及名詞稱呼,以下的內容是根據我在紐約的個人經驗、讀過的資料,以及在巴黎讀時尚採購的弟弟在學校學到的內容的大致劃分(所以如果你的經驗和理解和我以下的解說有一點出入但差異不大的話,應該是可以理解/接受的)。
*時尚產業很大,除了品牌外,還有媒體、代理商、公關公司、行銷公司等等等等,這篇文章聚焦在較具規模的國際品牌。(如果對其他面向也有興趣,或許未來再來寫寫?)
· 批發(Wholesale)
批發聽起來好像很廉價,但你曾好奇過百貨公司或是各大知名電商之所以能販售各品牌的商品,到底是怎麼合作以及怎麼獲利的嗎?沒錯,就是批發(Wholesale)。
百貨公司、各大電商、選品店等通路,會用批發價向品牌購入商品,再用零售價賣給消費者,中間的價差就是他們的利潤。
批發價通常為零售價(也就是我們去店面買或是在網路電商購入時的定價價格)的三到五折,實際折數會根據品牌與商品種類而異。所以說,電商網站就算下折扣到五折,他們也還是能有些微利潤,而為了清庫存而下殺到三折,很多時候只求不賠本。
批發之所以叫批發,通常都有最低數量或是最低進貨額度的限制,對品牌而言,批發就是個薄利多銷的管道,可以同時賣給各大百貨、電商、選品店以及規模較小的獨立店家,增加通路以及品牌能見度。
· 零售(Retail)
零售就是會與消費者有第一手接觸的部門,也就是我們平常逛街會走進去的門市店面。銷售員除了銷售商品之外,還要負責和 VIP 顧客建立良好關係,整個團隊也會透過零售團隊所提供的第一手資訊,隨時調整行銷、公關等策略。
銷售助理、銷售員、店經理、保全大致組成了零售團隊的面向,其他更細的職缺劃分,像是鑰匙保管員(Key Holder)、顧客關係聯繫等等,又會因品牌而異。
· 電商(E-Commerce)
負責品牌自行營運的電子商務網站的各項事宜,包括商品上架、主視覺更換、出貨、售後服務等等。
以下這幾個部門我很不熟,於是開外掛找了在巴黎 Istituto Marangoni 的時尚採購碩士學程讀書的弟弟來支援。
· 生產(Production)/採購(Buying)
名詞歧義:
其實大家熟知的採購/買手(buyer),大多指的是選品店或是電商、百貨通路,根據公司預算以及銷售報表,向各大品牌下訂單的人,買的都是可以直接販售的商品,而時裝週時也會受邀到各品牌看秀。
一般而言,品牌的各地區分部根據國情與當地的流行趨勢而向總部訂購商品的人,叫做 Distributor,品牌裡的 buyer 只有一種,只有採購原物料的人才能叫 buyer。但公司部門的組成太複雜、頭銜或稱號太多並沒有幫助,而且 distributor 要怎麼翻啊?分配員?聽起來很廢啊,所以生活中,大家都把下訂單的人統稱為 buyer 了。
弟弟在巴黎 Istituto Marangoni 時尚採購的教授說,平常我不管你們怎麼叫,但在學術上,品牌分部向品牌總部訂購可以直接販售商品的人,就叫 distributor,不叫 buyer,品牌裡的 buyer 負責採購的是原物料,作業裡如果把 distributor 寫成 buyer 那就是錯。(老師說話了)
生產部門(或是採購部門)和設計部、商品部有很密切的關係。
首先,這個團隊要先做出銷售報表和趨勢預測,把賣得好的款式、設計統整出來,再根據財務部門給出的當季度預算分配,規劃產品,包括控制成本、找原料來源(sourcing)、聯絡供應商、監督貨運狀況,以及規劃實際要生產的產品報表。
有些歷史比較悠久或是生產高級訂製服的品牌,會有專門的工作室,也會有專屬的材料區,但這個部分比較偏向設計部。生產部通常負責的業務比較偏向大量生產的零售款/商業款,而非走秀款。(關於走秀款與零售款的差別,下面會提到)
· 商品(Merchandising)
如果說生產部門(或弟弟很堅持說是採購部門)是控制預算、找原料並規劃這一季要生產的種類、款式和數量細節,那麼商品部門就是根據數據先給一個大方向。
商品部會做趨勢分析與銷售分析(但有時候會是採購要做,不同品牌有不同職責劃分),並明確給出某個種類(像是上衣、洋裝、裙子、褲子)的品項總共要生產幾件,再把報告丟給生產部門更細部地就成本分門別類出每個樣式要生產多少件,並跟設計部門溝通應該要設計怎麼樣的款式才會賣得比較好。
(不過有很多品牌 Merchandising 和 Buying 其實是混在一起的,或許可以更粗略地把他們都視為 Production 團隊下的分支)
這些部門會大量用到 Excel,還要懂得一些設計(畢竟要規劃產品),要很有時尚敏感度(因為要做趨勢預報),而且還要對商業以及數字很敏銳。如果你跟我一樣無法每天看一堆數字、一堆報表,隨時要 vlookup、pivot table 或是 index 頭暈腦脹的話,這幾個部門可能比較不適合你。
· 設計(Design)
設計師在秀上有個完整的概念要傳達,但在商業上,通常都是根據過往賣得好的款式加以改良,可能改個面料、換個顏色,就是新一季的產品。
所以也才會有設計師新人感嘆,在大品牌的設計團隊裡,就是當個電腦繪圖師,換個顏色、加朵花、多條緞帶,很少真的是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說在大品牌的設計團隊裡,除非是創意總監、設計總監或是設計高層,很少有真正能發揮自己創意的時候。)
走秀款和零售款/商業款差別在哪裡呢?
走秀款就是品牌為了驚嚇世人,讓觀眾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並有力帶動新一季的流行趨勢,大膽的將流行元素發揮到極致,更明確呈現設計師與創意總監的視野,因此做出的浮誇甚至超現實的「表演」;然而零售款是品牌與市場溝通的媒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晚宴、派對要跑,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氣場與個性,能撐起伸展台上的那些誇張設計,於是零售款以走秀款的 Look 為原型,設計出更符合生活、價格更親民一些的商品,讓設計面與商業面都更貼近市場需求。換句話說,零售款可以簡單理解為「低調實惠的走秀設計」,也就是 Runway 款換湯不換藥的簡單版本。
一般大秀的款式從走秀到真正鋪貨到零售店開始販售,中間會有半年的間隔,但前幾年「即看即買」(See Now, Buy Now)的風氣極盛行,看完秀馬上可以下訂單,將熱騰騰的設計拿到手。許多品牌曾經有過「即看即買」的嘗試,但最後都還是回歸傳統的半年生產期,或許等待在時尚圈裡有其魔力。
延伸閱讀:〈時裝伸展台上那些誇張的設計:走秀款與零售款的差異〉
延伸閱讀:〈Interview|「在龐大的時尚體系裡,紐約就是時尚重鎮,比較創意與設計,行銷與品牌管理在這裡才是重點。」——專訪千禧世代 Project Runway 旅居紐約設計師 Cha Cha〉
· 視覺商品陳列(Visual Merchandising)
視覺商品陳列團隊,會根據即將來臨的檔期,針對當地地區店面的空間以及櫥窗,設計新的佈置以及安排不同的商品陳列。視覺商品陳列部門,從畫店面櫥窗的設計圖,到分析店面冷熱區規劃商品擺放位置,到聯繫廠商做出實際的佈置道具,再到親自至店面陳列佈置、幫模特兒人台穿衣服(這部分通常都是零售店面打烊後才能進行,所以都要半夜工作),這些都是視覺商品陳列需要做的工作。
這個部門適合會畫平面設計圖、空間感良好、有一定的美感,對操作各種繪圖軟體得心應手的人。
· 視覺形象生產(Visual Production)
其實視覺形象生產很多時候不會是專門的一個部門,通常會由品牌長期配合/喜歡的攝影師及造型師,根據創意總監給出的指示拍攝完成新一季的商品形象照。
有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品牌,會有 In-house 的視覺形象團隊,內含專門的攝影師和造型師,不過這個情況下拍的通常是電商網站上會用到的商品照,或是要給通路買家的批發商品清單照。形象照多半還是會找名人為模特兒,並由知名攝影師、造型師出外景拍攝完成。
· 溝通(Communications)
翻成溝通部門好像有點奇怪,底下又能細分為:行銷、公關和活動企劃,這三個部門的關係更緊密,很多時候根本就是一體。
–行銷(Marketing)
行銷團隊裡,又根據平台以及操作方式的不同,能繼續細分成社群媒體行銷、電子報行銷等等。除了數位行銷,還包括了紙本雜誌裡的廣告、公車、大樓看板、聯盟行銷等不同方式,如何根據預算下廣告、在哪些平台下廣告、下什麼廣告、如何用更有機的方式獲得更多關注,再將這些關注轉為銷售,就是行銷團隊的工作。
–公關(Public Relations)
公關最主要的工作目標,就是為品牌建立良好形象。形象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慢慢耕耘,但當有負評出現,過往的努力常常就毀於一旦。
公關團隊平時的工作內容,最主要是要處理雜誌拍攝以及名人出席活動的商借,也負責媒體以及 VIP 關係的建立與聯繫,盡可能透過這些聯繫增加商品曝光的機會。平時要製作品牌的媒體曝光報告,遇到新聞負評也要懂得危機處理,年節要送禮給常合作的編輯、造型師、名人以及網紅,平時也會配合檔期贈送公關品,有活動時,明星、網紅的 Showroom fitting 也都是公關在處理,撰寫新聞稿,辦媒體新品預覽也都是公關包辦(關於辦活動,可以繼續往下看活動企劃的內容)。
順道一提,公關部門拿到的 sample 和批發團隊拿到的 sample 不會一樣,通常 Wholesale 會拿到生產部門打樣出來的第一版樣品,這樣才能即時讓買家看到實品並在時間內下單完畢;而 PR 的樣品則是時裝週的最新大秀走完後,才會陸續將秀上款商借給媒體拍攝或是名人出席活動用,而就算是走秀款,真正會賣到消費者手上的款式和商借給媒體、名人的樣品,可能又會因為實穿性以及成本因素而有點不同。(關於走秀款和零售款/商業款的差別可以看設計部門介紹時的第一篇延伸閱讀)
各地區品牌分部的公關,會在時裝週時飛到品牌辦秀的城市(通常是品牌總部,但也有例外),接待該區的媒體及出席夥伴(像是紐約辦公室的公關就接待美國的媒體與貴賓、日本分部的公關就接待日本的媒體以及貴賓),秀後再搜集媒體評價,像是最喜歡的 look 前五名,並將資料提供給商品部以及採購部作為日後的參考。
–活動企劃(Event Planning)
除非是很大的品牌,有很多記者會、媒體活動或是店面開幕,否則活動企劃不會再獨立出一個職位,通常都是由公關負責。
大多時候,時裝週秀場的規劃與安排,會外包給專門的公關公司,In-house 的公關只負責溝通以及當天到場接待編輯、名人、網紅、VIP 與買手。
延伸閱讀:〈紐約時尚公關實習生筆記|我當了三個月的品牌家庭小精靈〉
有些也滿知名但比較新的品牌會把溝通部門的業務直接外包給專門的公關以及行銷公司,以節省開支。
· 財務(Finance)
幫公司管理帳務的部門,製作每一季的預算報表,由於決策關係,需要與更上層的管理階層,像是 CEO 有密切的溝通。
· IT
負責處理各種和電腦有關的事情,從新人上任申請公司 email 帳號、電腦壞掉,以至於印表機不動、飲水機壞掉(有嗎?),都是找 IT。
· 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
負責所有雇用的流程、發薪水等等和人事相關的工作。
· 行政(Administrative)
顧名思義就是處理行政上的事,可能會包括辦公室維護。
· 包裹、貨運收發(Logistics)
無論是從明星那裡還回來的 sample ,還是從總公司或是工廠直寄的大批貨運,通通都是由收發室簽收處理。
· 接待(Reception)
或說櫃檯人員,負責公司門口的接待,包括編輯、買手來訪時,幫忙簽到並通知相關窗口出來招待,以及擔任公司的接線生。有時候規模比較小的品牌,收發室與接待的工作可能是同一個人。
大部分的部門我自己都沒有實際待過,認識得也很少,所以只知道一些很表面的東西,每一個部門的工作事項若要認真寫,都可以寫成一篇(或是多篇)專文,但大致上,時尚產業裡一個完善的企業結構應該就是這樣了,不過因為一些特定部門間會有高度的溝通需求,有時候可能為求方便而合併成一個部門,或是實際的業務劃分和這裡說的有一點差異。
這裡只是很粗淺地介紹了時尚產業裡的部門,讓對時尚產業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人,能有個比較整體而全面的認識,也比較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往哪個方向發展。實際職務內容如何,每個品牌還是會稍有差異。
究竟要如何才能進入時尚產業?
這其實是個大哉問,每個人因為個性不同,會採取的方法也不一樣,又根據學歷以及過往工作經驗,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裡的學歷不專指時尚學校的學歷,而是你的主修和你會的技能是否符合職務所需)。
時尚教育不是必須,而是應該要先對自己有完整的認識——如果數學不好又無法接受一堆數字與報表,卻想要到商品部/生產(採購)部,或是使用繪圖軟體畫圖很痛苦成果又不好,卻硬要在視覺商品陳列找個職缺,可能都不是個好主意。
了解自己的強項,強化自己的優勢,在實作中邊做邊學,並且用各種能得到的資源加強自己在時尚文化以及時尚產業發展趨勢的認識,可能才是比專業的時尚教育更重要的事。
人脈可遇不可求,如果沒有校友聯繫的加持,想要靠自己進入時尚產業,實習是進入產業最直接的方式。透過實際的工作經驗再次確認這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並且從中累積經驗與人脈,這些都可以成為往後求職很關鍵的踏板。求職網或是各大公司網站,都是能找到實習的管道。
而有志要出國讀時尚的人,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專長選定方向,如果想要走時尚產業裡(錢比較多的)商業或是規劃部門,其實專門的商管訓練就很足夠,當然進入時尚學校進修一定會有幫助,但真正進入職場實際操作才是關鍵。(其實說到底,真正會需要專業時尚教育訓練的就只有設計,跟美感有關的其他領域,像是攝影、造型、編輯,都可以藉由實際的工作來學,而和文化有關的部分,目前許多有名的時尚評論和編輯都是新聞專業出身)。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透過時尚產業裡各部門的介紹與剖析,大概能給你一個更明確的方向。當然,越有趣、跟美感越有關的部門就越沒錢(這裡指的是在公司裡面,若是自己接案的名攝影師或是名造型師那就另當別論);越枯燥(好吧對我來說枯燥,對別人而言可能很有趣)但離錢越近、越多數字的部門,能拿到的薪水則越多。
好的,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更清楚認識了時尚產業到底有哪些具體部門,也對你的未來規劃點出了更明確的方向。
有其他想看的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延伸閱讀:〈Fashion Worker|比起美感與實力,想在時尚產業工作更重要的是——〉
延伸閱讀:〈Parsons Noted|花兩年的時間到紐約讀時尚,值得嗎?〉
謝謝妳寫下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很有幫助:)
Hi Kelly,
謝謝妳的留言!對妳有幫助真是太好了:)
謝謝你的文章!本人是時尚產業的初學者,受益良多!:)
謝謝你的閱讀與留言,很高興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