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於是,那座有著魔幻綠光、由高樓大廈構築而成的紐約市,頓時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中心,確診案例光是紐約州就是世界第一,美國的死亡人數也於今天正式超過義大利,成為全世界因為這個病毒而失去最多人口的國家。
紐約市的生活建立在層層疊疊之上,高樓之外是更高的大樓,彷彿大樓之上再生大樓,走在路上摩肩接踵,尖峰時刻的地鐵裡連移動的空隙都沒有,人與人間卡得死死的,然而人與人間的關係卻不然。紐約市的人口密度之高,以至於病毒擴散的速度猝不及防,這陣瘟疫來得猖狂肆虐。當然,川普政府的應對也是這場疾病之所以難以收拾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到紐約後,才會知道水泥叢林的真正含義,人走在街道上,高樓遮蔽了天空,那個初來乍到時所體會過的壓迫,是獨屬於紐約的城市感。而今居家隔離一個月,這座城市彷彿成了一座樂高之城——高樓依舊,路上沒有行人。
In New York,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
Now you’re in New York
Jay Z feat. Alicia Keys 的 Empire State of Mind 唱出了許多人的美國夢,很多時候,我也這麼相信著,相信紐約是那個屬於夢想的城市。曾幾何時,榮光褪盡、洗盡鉛華的紐約市,成了一座空城,空蕩的市街彷彿有許多鬼魂飄蕩。
《紐約時報》根據紐約市死亡案例的種族分布做了分析,拉丁裔占了最高比例,接著是非裔人口;以地緣來看,曼哈頓的案例遠低於布魯克林、皇后區以及布朗克斯,一場病毒更赤裸地揭開了這城市貧富差距的樣貌,那些能離開的早就離開了,逃到漢普頓或是長島的夏季度假別墅,當檢疫試劑還短缺的時候,這些人就算是輕症也依然不必排隊就能得到檢驗。
這一個月以來,美國失業率攀升,迄今已有 660 萬人申請了失業救濟補助,《小丑》的劇情於現在看來有種倒敘、有種既視。
真實的紐約隔離生活
生活對於非必要行業、有著穩定工作的人們而言,其實都還好,除了不能隨心所欲自由出門,人們仍舊繼續過著上班的日常,只是待在家裡,通勤成為幾秒鐘的事,然而也看到有人承受不住這樣的心理壓力而從豪華公寓的高樓跳下的新聞。
從居家隔離的前半個月前開始,關心的訊息就不斷從四面八方湧入,住在紐約又離不開紐約成了一件恐怖的事,在海的另一頭看到的都是核心到不能再核心的現場新聞,一般(幸運的)人們的生活並不是新聞上的畫面,在家的生活很平常,也相對安全。
我住在一個中產階級的住宅區,附近亞洲人不少,鄰居也都友善,目前還沒遇過歧視事件;大樓的門房與管理員非常盡責,從紐約市公告第一個確診案例開始到現在居家隔離滿月,依舊天天上班,戴著口罩、手套繼續維護大樓的衛生與安全,公共區域與電梯更縝密地定時消毒;我們一週出門買菜一次,超市就在走路三分鐘能到的地方,以我們不定期一週去一趟的頻率,竟然這幾週都遇到了同樣的人,大家戴著口罩,但還是可以認得出她就是上週在肉櫃或是魚攤前的那位。從居家隔離的第三週開始,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都戴上口罩與手套了,超市更是早早就標定出社交距離的位置,有時候人潮多一點,從公寓的窗戶往外望,能看到人們排著隊等著進超市買菜添糧。
住在城裡的人,據說出門時會遇到警察盤查出門的目的,但在我們這個社區,一切都平平穩穩、安安靜靜,沒有過多的喧囂以及憂鬱,非常幸運。
更幸運的是,隔離的生活不是自己一個人,有個伴讓不能出門的日子不那麼難熬。
居家隔離的日子看不到頭,但若隔離解除,需要重新走上街、搭上地鐵,重新和人群摩肩接踵,那又會是另一番糾結。
一個月過去了,少走了很多路、少化了很多妝,日子在我小小的生活裡有一點點的不同,足不出戶的時間,日子依舊是日子,生活還是這麼過下去了,跟許多必須上前線的人比起來,實在已經幸運太多太多。
面對這看不見的病毒,還是要繼續神經質地保持清潔隨時消毒,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後記
最近改版網站,重新看了許多以前寫、覺得寫得還不錯的文章,實在看得尷尬又汗顏。這應該也會是一篇以後回過頭來看覺得尷尬的文章吧。然而處在風暴的中心,還是想要記下現在的想法與心情,紀錄我在暴風的中心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