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October 3, 2020 Posted by: Elise Ay Comments: 0

10/2 上映、上映前呼聲就已經很高的 Netflix 原創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才上映一天就已經收穫各界的關注與討論。當天下班後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把第一季看完。

 

《艾蜜莉在巴黎》是一部很能被預測的影集,從故事劇情、情節架構,到角色的個性,都沒有什麼驚喜的地方。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看完會很開心的輕鬆小品,適合無所事事的週五夜晚。

 

但這無疑也是一部套了太多城市刻板印象濾鏡、對於異地生活美好想當然耳的美國人凝視。

 

由 Lily Collins 領銜主演,《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90210》、《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製片 Darren Star 執導、《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穿著 Prada 的惡魔》(The Devil Wear Prada) 的服裝設計師 Patricia Field 擔任服裝造型顧問的《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在網路上評價兩極。大多數的美國、亞洲觀眾,儘管覺得劇情太理想,但仍然都給予好評,但也有不少人,尤其是住在巴黎的人,覺得這部影集裡所描繪的生活實在又一次加深了外人對於巴黎的誤解,和真實的巴黎日常差了十萬八千里。

 

劇裡有很多情節不合理,還有很多情節灑狗血地超展開,更用力捺下了那些太根深蒂固的巴黎想像,然而一邊直呼這實在太誇張,一邊卻還是繼續津津樂道裡頭所呈現出來的非現實的美好巴黎生活——艾蜜莉的異地生活有點太順風順水了,就算是她最糟的一天,竟然還是能得到帥哥主廚鄰居義不容辭的幫忙,這完全是童話的設定。(但就是童話才賺得到票房)

 

看了目前一些評論,有些人會有美式風格就比較低下落後、法式風格就比較高大上的說法,或隱微在文字裡含藏著對美式文化的不屑。我只想說,文化沒有優劣高下,每個人由於喜好不同,當然會有所偏好,但將美式風格貶為沒有內涵或是庸俗,法式風格就是優雅性感的代表,只顯示了說話者的傲慢。當然美式風格相較於法式風格有點過於喧嘩吵鬧,但如果要談論文化,應該從一個更中立的角度出發。

 

艾蜜莉的穿搭無庸置疑是美國式的法式想像,但這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就像她一再強調的——「她來巴黎是希望能帶來一些美國觀點」,她並不是走進更衣間,就從美國的艾蜜莉搖身一變成為巴黎的艾蜜莉,她並沒有要改變自己來迎合這座城市,而是由於浸淫在這座城市裡,不知不覺在選擇上就有了些不同。從這個角度出發,那些花俏又喧嘩的「想像中的法式搭配」都很合理了。

 

整體說來,《艾蜜莉在巴黎》是部不用花頭腦、賴在沙發一個晚上就能看完的輕鬆小品,看完心情很好,但裡頭的情節設定對人生沒有任何幫助。好啦,艾蜜莉在工作上所展現的企圖心(依然很美國式),包括她的 elevator pitch 和在每個社交場合都還是想到工作、想盡辦法達到目標的工作態度值得借鏡。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寫長文的打算,但一個、兩個、三個讀者開始問網站是否會有文章後,覺得趁機來討論一些文化差異,試著分析角色設定與穿搭風格,也是滿有趣的嘗試。這次的系列文,想要從美、法的工作生活平衡、重頭戲時尚搭配,以及巴黎作為一座被創造出來的時尚首都三個方向來談。

 

《艾蜜莉在巴黎》系列文寫作計畫:

(把計畫寫出來就不能偷懶了,不然就像之前的〈防疫期間找房日記〉一樣無疾而終 lol)


Ep.2 〈Work to Live or Live to Work?〉(點我)

討論美國人和歐洲人面對工作的態度,以及從其中延伸出來的關於生活的思辨。

Ep.3 〈時尚重頭戲:美國人凝視的法式風情〉

歸納劇中出現的品牌與單品,並分析每個角色的設定與其穿著打扮的連結。

Ep.4 〈巴黎作為一座被創造出來的時尚首都〉

這一篇希望能從時尚理論的角度切入,巴黎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巴黎,會成為全世界時尚的中心,其實都拜媒體與電影、戲劇所賜,近幾年社群媒體更是功不可沒,所有加上 #paris 的貼文觸及率都會變高,那些抱著成為時尚 KOL 夢移居巴黎的人,比在其他城市的人有著更高的成功率。這篇希望從時尚研究學者 Agnès Rocamora 的著作出發,討論巴黎作為世界時尚首都的形塑過程。

 

下篇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