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October 4, 2020 Posted by: Elise Ay Comments: 0

「美國人快樂喜劇的結局實在太不誠實了,真實的人生比較像法國電影的結局——悲劇,悲劇才是真實的人生。」Luc 說。

「但喜劇的快樂結局為你帶來希望、好人最終贏得勝利,難道你不想看到好人贏嗎?」Emily 問。

「不想。我比較想看到好人被愛折磨,最後死了或是少一隻手臂,或是他的愛人最後發現自己是同性戀,這才是真實的人生。」Luc 說。

「你去看電影不就是想要短暫地逃離人生嗎?」Emily 又問。

「覺得可以逃離人生是妳的問題。妳永遠不可能逃離人生,never。」Luc 答道。

 

如同上一篇(點我)所提到的,《艾蜜莉在巴黎》是一部充斥著各種關於巴黎的陳腔濫調與刻板印象的影集,放在 2020 年裡,突然成了一部為觀眾帶來逃離(escapism)的輕鬆小品,不能出國的日子,只能靠想像遨遊,而就這個出發點而言,就已經非常美國。(雖然去年開拍的時候還沒料到 2020 會是這個樣子,但也是一則貼切的隱喻。)

 

艾蜜莉的同事 Luc 的法式悲劇論是劇中討論美法文化的亮點之一,而他另一段著名的對話,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面對生活,美國強調的積極向上與法國重視的享受人生的南轅北轍(雖然這樣的描述依然很二元、很武斷,但為了討論方便,還是只能先暫時這麼區分)。

 

第一集裡,艾蜜莉的同事 Luc 說:「美國人生活為了工作,而法國人工作為了生活。」(Americans live to work, but French people work to live.)

艾蜜莉回道:「工作使我快樂。」

「或許是因為妳不懂什麼是真正的快樂。」Luc 的話一針見血突破盲點。

 

工作使我快樂

 

努力積極向上是美國人的美德,尤其在紐約,聽過太多例子,包括為了兩年前的小展覽做的訪問〈Interview|NYC Life In-Between:「之——間」的紐約城市故事〉,大多數住在紐約的人,只要有一點放空、耍廢,或是無所事事的片刻,就會罪惡感爬滿全身,時間寶貴,要盡可能將時間最大化來優化自己的職涯發展,這是普遍的認知,也是大多數努力的美國人的生活態度,那種什麼都不做、坐在路邊看人的法式 flâneur 城市漫遊者文化,在紐約一點都行不通。

 

各式社交場合就是拓展職場人脈的好機會,之所以會在社交場合現身,就是為了要讓自己的職涯更上一層,要美國人在社交聚會上不談工作,抱歉,臣妾做不到啊!

 

大多數美國人(或說住在大城市裡的美國人)的成就感來自工作(可能這幾年漸漸開始重視生活),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等到賺夠錢再來享受人生。大多數人追求的是一個能用金錢打造的舒服生活,卻可能忽略了健康以及更高一層的心靈富足。

 

許多美國人習慣把自己的生活塞滿,滿到滴水不漏,一有空檔就恐慌,這麼滿的生活自然而然少了很多反觀自省的機會,覺得快樂永遠是向外求來的,卻忽略了更深刻的快樂,應該是向內求索,只有發自心靈深處的快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讓人滿足

 

美國人面對電子郵件的「秒回文化」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的一則 tweet 就做了一個有趣的歐洲人與美國人 OOO(Out of Office)時面對電子郵件態度的對比:

歐洲人的不在辦公室(Out of Office)是:「我到九月十八號之前都不會在辦公室,所有寄來的信都會被自動刪除。」

美國人的不在辦公室(Out of Office)則是:「我現在在醫院,所有信件的回覆都會被延誤三十分鐘。如果很緊急,你可以在 XXX 急診室找到我⋯⋯。」

 

當然,每個文化裡都有認真的人和偷懶的人,不可一概而論,目前工作上遇過的歐洲人也很少有拖著不回信的情況,但就整體的文化氛圍而言,美國人面對電子郵件有股不明說的「秒回文化」,根本把電子郵件當通訊軟體。(很推薦看 Netflix 的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對美國人而言,秒回,代表你在電腦前認真工作,代表你看到了所有要求,代表你努力要解決問題,代表「I’m on it」,但不知不覺,也形成了許多人的電子郵件焦慮,養成了「先讓我回完這些電子郵件再去做這件事」的心態(但親愛的,郵件沒有回完的一天),然而其實就優先順序而言,明明是做事比較緊急,卻由於電子郵件焦慮,讓人本末倒置。

 

這樣的「秒回文化」其實不只在職場上,在學校裡也一樣。剛來到紐約時,收到教授們秒回的信件都會心臟漏一拍,覺得「天啊,太可怕了,怎麼教授比我還認真!」但時間一久,也就漸漸習慣了每個人長時間守在信箱前的有求必應。

 

「還不錯」?

 

去年底拜訪巴黎時,認識了個在巴黎待了十一年的新朋友。他從學生簽證拿到工作居留證,再到現在拿到了法國護照與終身合約,對於法國生活能大談個三天三夜,聊到紐約與巴黎的職場文化,有了非常鮮明而有趣的對照:

 

在紐約,把事情做得「還不錯」的通常都是最先被解僱的一群人,同樣的薪水,如果能雇用到能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完美的人,為什麼要花錢請一個只能做得「還不錯」的人?於是每個人都拚搏著要當最頂尖的那群人。

而在法國,工作通常有「終身合約」的制度,終身合約是道免死金牌,通常只要拿到,公司無論如何不會也不想解雇你,因為解僱要付出的違約金遠高於員工坐領乾薪的金額,於是也造就了法國人工作懶散、效率低的惡名。

當客戶提出要求,每個人都互相踢皮球;同事間要討論事情、要個資料,也常常被以「我先去抽根煙/喝杯咖啡再說」帶過。當然,不是每個產業、每間公司、每個員工都是這樣,但認真做事與打混摸魚領的是相同的薪水,為什麼要努力呢?

「法國人是個很以自己的國家、文化為傲的民族,要有這樣的國族驕傲可以,但你應該要更努力地維持這樣的榮耀,而不是自甘墮落。」他說。

在美國遇到過一些對法國失望透頂、甚至厭惡自己國家的法國人,於是他們來到美國。然而美國最近(去年底)迎來了 243 年的獨立建國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

每個國家都踩在自己過往的榮光或是傷痛上前進,沒有完美的國家、人人都滿意的政策,但重要的是要繼續因時制宜地往前進。

 

在紐約,一股一定得不停前進的社會氛圍瀰漫在城市裡,每個人無不想著下一步,工作上很少人會安於現狀,這是一種不進則退的進步焦慮,活著彷彿只為了工作;相較之下,法國人比較重視生活,重視自己當下的感受,工作賺錢為的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僅只是為了生存的手段,生活有更重要的事要追求。

(不過我沒有在歐洲工作的經驗,也可能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correct me if I’m wrong!)

 

關於顧客服務(Customer Service)

 

Emily 和 Mindy 第一次一起用餐時,有一段關於「顧客服務」(customer service)的插曲。

「我要讓他們見識一下什麼叫做顧客服務!」Emily 怒道。

「別鬧了,那種東西在這裡不存在。」Mindy 說。

 

這個經驗也活生生的在我多年前到歐洲參加藝術史暑期課程時發生。當時認識了一群美國人,他們對於歐洲人不以客為尊的態度非常不以為然,到處打電話申訴,結果處處吃閉門羹,她們憤怒極了,但面對一群沒有所謂「顧客服務」認知的歐洲人,仍舊無計可施(但近幾年好像有漸漸改善)。

 

而大多時候,美國比法國有效率很多的事實,應該就不必再贅述。

 

小結

 

在台灣的成長過程裡,一直以來被灌輸的觀念都是很美國式的,要努力、要更努力,國中要努力讀書,為了考上好高中;高中更要努力讀書,為了考上好大學,那大學呢?努力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後,繼續努力,努力升遷、努力加薪。達到了一個目標,就繼續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像是打怪闖關搜集星星貼紙一樣,一輩子都在搜集貼紙,沒有停止的一天。窮極一生都在追逐一個說不清、甚至不存在的終點。這好像是我們,或說我,一直以來對於工作、甚至人生的態度。好還要更好,所有的成就,都只為了彰顯我有能力、我有好多星星貼紙,一直在追求一個讓別人羨慕的人生。

 

以為這些成就是快樂的來源,其實只是太在意社會的標籤、太想讓別人羨慕,而願意忍受過程的痛苦,也因此從來沒有真正快樂過。其實很多時候跨不過去的,都只是自己綁縛在自己身上,社會淺薄又平板的枷鎖。很多時候自以為的積極努力,其實都不是為了自己,而都只是在應和他人的眼光。

 

這也是我來到美國、開始實習後,深深領悟到的一點。現在對於頭銜、對於標籤不再那麼執著,更重要的是,手上正在做的事是否讓我快樂。

 

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是個永恆的難題。其實生活裡或許沒有所謂的平衡,真的平衡了,生活就不動了,不是嗎?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是那一秒的協調,短短的平衡後,下一秒可能又亂了套,但目標就是不讓工作或生活哪一方偏重,盡可能維持多幾秒的協調。

 

在巴黎讀書的弟弟今天開始看這部影集,他說,他覺得艾蜜莉很奇怪,他反而很能懂得而且認同巴黎人的想法。文化差異不只發生在土生土長的人身上,文化會遷徙,無論長居、短居,終究會在身上留下烙印。我能感同身受艾蜜莉思維的出發點,多次造訪巴黎的經驗也同時讓我能理解那些法國人對她的態度,而《艾蜜莉在巴黎》第一集裡 Luc 的這番話,也提醒了自己,生活終究不是只有工作。

 

Live to work or work to live?

 


《艾蜜莉在巴黎》系列文寫作計畫:

Ep.1 〈寫在前面〉(點我)

看完影集的簡單心得評價與系列文前言。

Ep.3 〈時尚重頭戲:美國人凝視的法式風情〉

歸納劇中出現的品牌與單品,並分析每個角色的設定與其穿著打扮的連結。

Ep.4 〈巴黎作為一座被創造出來的時尚首都〉

這一篇希望能從時尚理論的角度切入,巴黎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巴黎,會成為全世界時尚的中心,其實都拜媒體與電影、戲劇所賜,近幾年社群媒體更是功不可沒,所有加上 #paris 的貼文觸及率都會變高,那些抱著成為時尚 KOL 夢移居巴黎的人,比在其他城市的人有著更高的成功率。這篇希望從時尚研究學者 Agnès Rocamora 的著作出發,討論巴黎作為世界時尚首都的形塑過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