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紐約第四年了,這幾年下來由於在部落格分享了一些紐約求學、實習和生活的經驗,每年除了申請時期,到了這個時候,也會收到一些關於即將到美國留學,無論是生活還是找房的詢問。趁著 Memorial Day 長週末外頭又下大雨,綜合身旁朋友和我自己的經驗,整理成一篇專文,希望對那些即將移居紐約的朋友,有一點幫助。
Disclaimer:以下分享都是我個人或是朋友的經驗,開通任何帳戶前還是要仔細閱讀條款、做任何投資決策前也要考量自身的狀況,切勿貿然行事。
1) 下飛機進了 JFK 機場,不要相信任何人
紐約甘迺迪機場大概在「世界最討厭機場」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除了交通紊亂、設備落後之外,更有許多詐騙集團。一下飛機就能聽到機場廣播不停播放著,不要相信任何前來和你搭話的人、要等計程車請到指定地點排隊的叮嚀。
身為留學生,下了飛機後人生地不熟,很多時候會覺得要融入當地,就應該搭理所有來搭話的人,但在 JFK 機場,這套規則完全不管用。城市裡來搭話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正常人,除了要求幫忙填問卷的有些時候讓人起疑,大多都是稱讚穿得好看、詢問身上單品哪裡買,又或是來問能不能幫忙拍照,總之大多時候騙人的機率比較小(不過觀光景點又另當別論),但機場裡出現很熱心地指路、問你要去哪裡、甚至要幫你拖行李的人,雷達要馬上響起,最好不聞不問。
已經聽到太多次因為在 JFK 機場誤上黑車而被騙了好幾百塊美金的案例,總之,一下飛機,不要相信任何人。(但或許也因此,這城市被人覺得冷漠)。
如果需要搭乘計程車,可以順著機場指標排隊,工作人員問了你的目的地後,會給一張收據,上車後交給司機。從 JFK 機場到曼哈頓為均一價(如果沒記錯應該是 65 美金,不包括小費),到布魯克林、皇后區或是其他地方,則跳表計費。 如果搭乘 Uber 或是新金馬(華人公司的 Uber)要到一般接送區等車,如果怕在機場裡迷路,直接排紐約有掛牌的黃色或是綠色計程車也滿能信賴的。
2) 所有看到的標價都還沒加上消費稅和小費
美國除了度量衡和世界不一樣之外,計費方式也不同,所有無論在超市、百貨公司、小攤販,還是在餐廳菜單上看到的價格,都還沒加上消費稅(餐廳還要額外加小費,紐約市通常是 15-18%)。
每一州由於規定不同,也有不同比例的消費稅額(這裡僅提消費稅,所得稅太複雜了)。紐約州消費稅為 8.875%,所有看到的標價都還要再加上消費稅,才會是最終結帳的金額。如果身上只有 20 塊,買的東西總額大概只能落在 18 塊左右,因為標價還未稅。不過如果到農夫市集或是路邊餐車以現金付款的話,大多時候都不會被收稅。
說到度量衡,最常混淆的應該就是溫度了。長度和重量比較簡單,大概知道英吋乘以 2.54 大約為公分、磅除以 2 大約等於公斤,但攝氏和華氏的換算公式複雜,很多時候不是心算可以完成的,偏偏所有的 small talk 九成都從天氣聊起,身為一個從小習慣攝氏溫度但到了一個只使用華氏溫度的國家,常常轉不過來。手機調成華氏氣溫會不知道外頭究竟是幾度,調成攝氏氣溫常常和人聊天會卡住,最後學會一招就是把大概的度數背起來,80 度以上天氣很好、90 度以上就是超熱、 50 度大約等於攝氏 10 度、30 度以下超級冷,或是乾脆出門前把手機上的天氣 APP 攝氏、華氏調幾次,有個大概的印象,聊起天來才不會一時語塞。
3) 申請信用卡,累積信用分數
信用卡對很多人而言是罪惡的淵藪,但其實只要善用信用卡,不只能省下不少錢,良好的信用分數對往後租賃房屋、甚至貸款買房買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好的信用分數除了更容易能拿到貸款或是租約,也可以拿到比較低的利率,而「信用卡持有時間」在信用分數評比裡,佔了關鍵的位置。
善用信用卡的開卡優惠和消費回饋,可以省下不少錢。
我持卡將近四年,但在信用報告的「持卡時間」這一欄裡,依然被劃分在 Poor。越早擁有信用卡,維持良好的還款記錄,並搭配各種信用卡的開卡優惠和消費回饋,長久下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建議大家一到美國就申請信用卡。申請信用卡通常會需要社會安全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簡稱 SSN),但 Bank of America 的開卡限制很低,沒有 SSN 也能申請。
以下為幾張人人都應該會有的基本卡:
Bank of America Cash Back
可以依照自己最常消費的類別,舉凡餐廳、超市、加油、網購等等,選擇現金回饋 3%、2% 和 1%。
Discover IT
每一季度都有不同類別的 5% 現金回饋,第一年辦卡可享兩倍回饋。
點我←開卡,能得到 $50 元消費回饋,學生卡每個學期還能申請 $25 獎學金(雖然金額很小,但對留學生來說不無小補)
Chase Freedom Unlimited
比起前兩張卡,Chase Freedom Unlimited 的申請比較沒那麼容易,旅遊類別 5%、餐廳和藥局 3%,其他類別 1.5 %,累積的點數可以轉到比較高級的 Chase 卡使用。
點我←開卡,前三個月消費滿 $500,可以得到 $200 現金回饋。
這三張卡都免年費,是新手都能上路的基礎卡,往後申請到了更好的卡,也可以繼續放著累積信用。
等累積了一定的信用分數和持卡年限,可以開始申請進階卡,這系列的卡雖然都要年費,但回饋也很多,還可以用點數換機票、換旅館,持卡還可以自由進出各國機場貴賓室。
(這系列優惠太多了,就不一一詳列,畢竟這是篇給初心者的文章,進階卡應該還用不到lol)
American Express Gold
點我←開卡,前六個月消費滿 $4,000 可以得到 60,000 點數
Chase Sapphire Reserved
年費很高,但福利很好。
我不是個很會玩信用卡的人,常常東西都買下去了,才發現另一張卡有該品牌的消費回饋⋯⋯,但這幾年的點數和現金回饋累積下來也不少。如果想知道如何更有效地透過信用卡省錢,網路上有很多攻略。
4) 開通一個利息高的儲蓄帳戶
一般銀行的儲蓄帳戶利息都很低,還有帳戶內最低金額的限制,許多網路銀行提供高利息的儲蓄帳戶,且大多沒有儲蓄金額的限制,如果有大筆閒置款項,存進高利息的儲蓄帳戶,每個月會多出幾杯咖啡。
一般的儲蓄帳戶提領上沒有任何規範,但通常申請提領需要幾個工作天,定存以現在的利率而言,和一般儲蓄其實差不多。
其實有很多利息更高的銀行,但生性保守的我選的是高盛體系的 Marcus by Goldman Sachs,不過因為央行降息的關係,利息一路從原本的 2.2% 降到現在只剩下 0.5%⋯⋯,不過 0.5% 還是強過放在 checking account 裡沒有任何利息。
Marcus by Goldman Sachs
點我←開通帳戶,可享前三個月在原有利息上再多 0.2% 的利息(以現在的利息算是 0.7%)。
5) 弄清楚接受自己健保的醫療體系網
美國的醫療體系之惡名昭彰,應該不需要再贅述。學生享有學生健保可以在學校看醫生,相對起來方便很多,但如果有餘裕的話,還是建議了解附近的醫療機構,哪些接受你的健保,突然有意外發生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一般健保之外,牙科和眼科又是另外的保險,許多特殊科別(但其實很多聽起來很正常的科別,像是腸胃科),都需要有醫生的推薦,才進得去特殊科別的門診預約。也就是說,需要先看了家醫科,有家醫科醫生的推薦,才能看腸胃科,而且看到的醫生可能不是你希望能看到的醫生(好繞口)。
並不是只要有健保,走到哪裡都能看醫生。
撇開很難預約的門診,以及什麼都需要推薦人的體制,依照不同的健保等級、金額,以及保險公司,每一種健保都有不同的限制。
最常見的狀況是,健保僅給付部分額度,而自費的金額相比台灣的醫藥費仍舊是很大一筆數字,也有許多情況,雖然有健保,但其保險不在某些醫療體系內,於是雖然預約好了看診,結果前一天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不好意思,我們的醫院不接受你的健保」,是以門診被取消(或是你願意支付全額醫藥費當然也沒人能阻止),抑或因為保險的類型,許多比較小額的看診費用由於沒有達到規定的保險給付額度,等於當次看診還是要全額自費。
美國健保實在太複雜了,其實我自己也還沒有非常了解。但如果能進一步了解接受自己的健保的醫療體系,每個科別都有一個專門的醫生或是診所,會比較安心,身體突然有狀況也才不會不知所措。(這一點也是寫來提醒我自己的 lol)
6) 沒有所謂的「好區」與「壞區」,只有習不習慣當地的生活氛圍
很多時候,用好、壞這二元對立的詞,能很快掌握事情大致的輪廓,然而單憑好、壞區分一個區域是相當平板而不公平的區分方式,更不用說好壞也是很主觀的判定,當然有人口組成比較複雜、治安比較差的區,但有人就是喜歡這樣變動多樣的氛圍,而其實曼哈頓也有許多低收入戶,許多富人也住在布朗克斯。
在尚未搬來美國前,我一直以為紐約市安全的區域只有曼哈頓,皇后區、布魯克林,聽起來都很可怕,遑論布朗克斯或是史坦頓島,但真正來到這裡生活,才發現,恐懼來自對未知事物的不了解。
7) 運用美股投資 APP 試水溫
會加入這一點,其實是因為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會希望當初如果有人告訴我這個就好了。投資越早開始越好,畢竟時間就是金錢。有了美國銀行帳戶和社會安全碼後,就可以申請美國股票交易的 APP。
我自己用過 Robinhood 和 M1 Finance,其實我先開的是 M1 Finance,但 Robinhood 無論使用者介面還是作業速度,都完勝 M1,所以半年後直接跳槽。
用 APP 的好處在於,省去了手續費,也可以藉由小額投資,讓自己熟悉投資的模式和心理狀態,不過如果是很大筆的金額,建議還是開專門的投資帳戶比較保險。
Robinhood
點我←開通帳戶,會得到平台免費贈送的一支隨機股票
8) 種族歧視一直都在,只能凡事小心
由於疫情緣故,因為種族而起的暴力攻擊在美國星火燎原、越演越烈,除了自己小心、凡事提高警覺、盡量不去人太多的地方,好像也沒有其他解法。
疫情和暴力攻擊的關係,我已經很久沒有搭地鐵了,出門都搭公車或是走路居多,是以無法回答近期地鐵是否安全的問題。只能說,出門在外,凡事小心警慎、提高警覺為上。
以上就是一些很個人的經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也歡迎各種補充,讓這篇文章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