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馬上要被升遷的前夕,我提出了辭呈。
每週一對一的會議最後,有點尷尬、些許支吾地口頭告知了老闆這個決定。
老闆聽了後愣了幾秒,回過神來後開始各種說服:留職不停薪、先休息一段時間再決定,幾乎將人資章程上所有的公司福利都順了一遍,她說,希望我在正式寄出辭職信之前,把這些選擇都再仔細斟酌考慮過;大老闆一聽說,馬上打了視訊電話來,說我可以開任何條件,只要我願意留下,他們會盡可能地滿足我的需求;交接期間,老闆、大老闆輪番百般挽留;其他團隊聽聞,旁敲側擊地想要挖角,說他們會策略性地錄用我。就連到了離職前一天,老闆和同事們還開玩笑地說,下週一歡迎再回來。
選擇在經濟衰退、大企業大動作裁員,且沒有下一份穩定工作等著的時候,主動離開了福利相當不錯的大公司,好像不是個明智的抉擇,但我還是這麼做了。
最後一根稻草,是健檢報告上的紅字
各種瑣瑣碎碎的小事聚沙成塔了離職的起心動念,但最後一根稻草,是回台灣時候做的高階健康檢查報告上的紅字。
在美國,就算有體系內的健保,醫療費用還是相當高昂,因此一些小病小痛,看的總是 Google 醫生。網路上每篇分析可能為何出現這個症狀的文章最後一項原因,往往都是癌症。
高階健檢報告出爐,可喜可賀沒有癌症,但報告上的紅字,實在不是我這個年紀該有的數據。除了紅字之外,每晚就算連做夢也都還在工作的自律神經失調,讓我深深覺得,真的是時候該停下來休息一下,也該更認真地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
妳究竟最想做什麼?
工作越多年,越來越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卻反而越來越迷惘,越來越覺得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
我能把份內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還有餘力幫忙別人;我越來越會分析數字、看市場走向,知道如何將效益最大化:我越來越知道在團隊大會上什麼時候該說話,知道如何和工程師溝通,也知道設計團隊可能會有的痛點;很多時候主管只說了上半句,我不僅知道下半句,還能馬上把它完成。我一個人抵兩個人用,工作效率大概可以抵三個人。我天天加班,試圖把至少兩週、最好一個月後的工作全部提前做完。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當聽聞我的離職消息,其他部門才非常想網羅我。交接期間,每個初次聽聞我的離職決定的同事都錯愕又驚訝,但對我的工作表現都讚譽有加。
在其中一次大老闆極力說服我留下來的對話裡,她說:「妳的職涯正在快速上升期,我實在不想看妳把這些通通丟掉。」
這個離職決定,會讓我把過去幾年的累積通通丟掉嗎?
I’m good at it, but I’m not passionate about it.
我能把我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我只是機械式地在把事情做完做好而已,我沒有熱情。不是應該越熟練越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嗎?但我反而越工作,越不知道我自己究竟最想做什麼,越工作,越不知道我自己是誰。
很多人都是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裡,丟失了自己的吧?
轉大人的過程,總是在得到以及失去一些什麼——得到了經濟上的穩定與獨立,可以擁有與體驗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物質與經驗,在社會上扮演一個有貢獻的生產者,安穩的生活越來越上軌道,一切看起來都這麼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失去的,或許是再次成為自己的勇氣,是為自己想做事情的放手一搏。
而我還不想丟失自己。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距離上一次做這麼大的人生決定,是七年前。
那時候申請美國的博士班失利,在猶豫是否再試一次、再堅定一次走學術的信念面前,我選擇了轉換跑道。從文學到時尚,從台北到紐約,那是我的第一次人生大轉彎。
離開大公司大企業,揮別穩定的六位數美金年薪與公司福利,和近在咫尺的升遷與職涯道路說了再見,這又是另一次人生大抉擇。
欸,還真的是七年之癢。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
於是,健檢報告上的紅字,就這麼開始了我的 unintentional gap year。
我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放手去做一直想做但一直沒有開始的事情,著手一些有意思的計畫,身體力行「為了生活而工作」,而非「為了工作而生活」。好好地和身體對話,努力讓報告上的紅字再次變回黑色。企業的工作一直都會在,老闆也說,歡迎我隨時歸隊。如果一年過去,我還是沒有頭緒,或還是渴望穩定,我會認命回去當一個安份的大人。
開啟了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 這個主題,希望能在這一年間的每個階段都留下一點紀錄,敲下不同階段的心境轉折,希望一年後再回過頭來看,我對於「妳究竟最想做什麼?」能有一個更堅定而明確的答案。
延伸閱讀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快樂還是成就?月亮與六便士
覺得Elise真的很有勇氣,如果是我絕對做不到這樣。
我是個喜歡活在舒適圈也不喜歡嘗試改變的人,但其實這也是每個人的選擇無關好壞。
很期待你未來的發展以及自我探索後分享出來的故事。
打工人心聲都被你說中了,愈做愈迷茫。
特別是新人時期………..
希望有更多的職場故事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