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中,快樂與成就,究竟哪個比較重要?不過話又說回來,什麼又是成就?
離職前夕,我和採購部門經理有了一番意外卻深刻的對話。那時候,我們聊到我離職之後的規劃,她說,她雖然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這樣想、這樣感受,但她大概懂我。她能把手邊的事情做得很好,卻只是把工作做完而已,她對她在做的事情沒有熱情,而且常常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她一點都不快樂。
我從來沒跟她提過健康因素以外其他層面的離職原因,但竟然被她料中了。
「我每次去 Trader Joe’s* 都覺得我好想在那裡工作,那裡的員工每個看起來都好快樂。」採購經理說。
「如果我真的去了 Trader Joe’s 工作,我鐵定不可能要到比現在更高的薪水,但至少我會比較開心吧?」她又自顧自地說下去。
對話嘎然中止在其他人也加入了會議,但這番不經意的對話非常引人深思,且含藏著生而為人的我們的矛盾——
一方面渴望快樂、期待實現自我、企圖將興趣變成工作,然而同時也希望有優渥的薪水、令人稱羨的頭銜、穩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人們總是在兩者間徘徊,有了穩定,渴望熱情;有了熱情,卻嚮往穩定。
追求快樂和一份被社會以及世人認可的工作和頭銜,究竟哪個值得花費人生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呢?快樂和被社會認可的工作難道會相違背嗎?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少了這份工作所能換得的生活品質,那樣的我們又會快樂嗎?
*Trader Joe’s 是美國的連鎖超市,除了低價卻不失品質的食品之外,還以其獨特活潑的企業文化著稱。
月亮與六便士
「從事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底下、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個人的要求。」
月亮是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夢想,六便士則是為了生存、為五斗米折腰的收入,多少人只是偶爾抬眼望一望月亮,而後又繼續低頭追逐賴以溫飽的六便士?
「當人們說他們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他們的時候,大多只是在欺騙自己。至多只是他們情願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見而行,因為有鄰人贊同他們。要在世人面前當個違背傳統的人並不難,你違背的只是自己環境中的傳統。」
當代社會提倡「做自己」,但這個「自己」,很多時候仍然是社會期待投射出的樣貌,有著既定的形象,人們知道怎樣的「自己」能得到讚賞、獲得關注,他們努力朝著這樣的「自己」邁進。說不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只是逞強的嘴硬,極少人真的能活在完全不在意他人眼光的狀態裡。
好書推薦: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旅居歐洲兩個月
神話學大師坎伯曾說:「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經驗,而非意義。」
我從以前一直覺得人生要追求意義,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要有其背後的目的與價值,然而是到很最近才發現,我其實搞錯方向了,意義是自己賦予的,透過經驗的累積,才得以稍加斷言生活是否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於是我從讓我開心的事情裡尋找,歐洲是個很直接、過去通常被我用來當成充電中繼站的地方。一直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和自己相得益彰的環境。這個環境,能放大你的特質,溫柔包容你的個性,也適時提醒你的不足。
延伸閱讀
期待下一篇文章,也在離職與是否gap year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