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眨眼,距離決定離職,寫下〈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升遷前夕,我提出了辭呈〉這篇文章,竟然已經將近半年。兩個季度的時間,可以完成很多事。而過去這六個月,真的是夢一般的生活——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和想要一起共度時光、創造回憶的人們朝夕相處,有機會放慢腳步,重新探問自己生活中的輕重緩急、跌宕起伏,將心沉澱安穩,真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
提早結束的 Gap Year
百感交集下打開視窗慢慢寫下辭職半年後的中場回顧,其實是因為原本規劃了一年的 Gap Year 提早結束了。自由工作的生活沒有想像中美好(其實這半年好像也沒有認真在工作,比較認真在休息),有許多不得不面對的心理壓力,這個時候,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好像又變得值得憧憬了。人生啊,總是得不到的最好。
而這個讓我認真考慮提早結束 Gap Year 的關鍵,是一份在紐約表演藝術產業感覺很有趣的正職工作。衡量了一陣,決定接受這個 offer,畢竟或許不會一輩子都待在紐約,而這又是個紐約限定的工作,於是決定把握機會擴充人生的資料庫。
重回朝九晚五上班族的生活一週多了,進入新的產業實在太有趣,每天都有新的刺激,而表演藝術產業的同事們每個都多才多藝,背景五花八門——有以前是波士頓芭蕾舞團、參與過幾個不小的百老匯演出的,有曾經在 LA 當演員,拍了很多商業廣告,而後開始參與製作並自己創業,也幫助非營利組織上軌道的,不少人還身兼劇作家、導演、演員,和作曲等身份,我的直屬大老闆還曾經是得過艾美獎提名的製作人。這裡和時尚產業不太一樣,不,應該說太不一樣了。這樣的轉變跨度不小,有很多新東西要學、和同事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還需要時間熟悉,我依舊喜歡時尚,但世界很大,還有很多值得嘗試的事物,表演藝術在我的人生裡是比時尚更久遠的喜愛,相信之後會有很多有趣的觀察可以分享。
Gap Year 中場休息前的半場回顧
第一個季度,都在溢出日常的場域裡生活——歐洲兩個月、台灣一個月,那真是很美好的三個月。
擔任外稿編輯參加巴黎時裝週,親身體驗 high fashion 的時裝週秀場:Dior、Hermès、Chloé、Loewe、Valentino、Miu Miu,親眼見到世界頂尖的設計師與全球知名的明星 、編輯,大概是進入時尚產業的經驗高峰。Dior 秀上和一大群攝影大哥和各國編輯互相卡位,以肉身相搏意外拍到 Jisoo 看向我的鏡頭的片段;Chloé 場上,和仰慕了很久的《紐約時報》時尚總監暨首席時尚評論 Vanessa Friedman 說上話;Valentino 秀場裡,和 Florence Pugh、Nicola Peltz Beckham 和 Brooklyn Peltz Beckham 夫妻僅有一步之遙。不是正職編輯,卻能手持巴黎時裝週門票,走進一級秀場,這一次的巴黎時裝週經驗,完整了我人生 bucket list 上的一大項。
(參加巴黎時裝週的經歷,完全值得另篇書寫)
接稿之餘,從巴黎、佛羅倫斯、五漁村、米蘭,再到倫敦、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和第戎,旅行是一段接受刺激、看見差異的過程,旅途中,五感由於差異而變得更加敏銳,也藉此對照出了自己更真實的樣貌,進一步了解自己;而回台灣,則是好好休養生息,見家人見朋友,回味家鄉,並再次紮穩自己的根。
第二個季度,帶著爸媽回紐約,弟弟也從巴黎飛來會合,帶著家人體驗我的紐約日常:帶他們去我喜歡的餐廳、逛最觀光客的景點,或是懶在家裡休息,全家人一起的紐約,和平常的紐約不太一樣,多了溫馨以及更多的生活感。家人離開紐約後,遁回我的紐約日常。六年前搬來紐約後,生活一直都是緊鑼密鼓的狀態,幾乎沒有過一段時光,是像這段 gap year 一樣沒有後顧之憂的休假,然而沒有了朝九晚五與辦公室的綁縛,看似自由的靈魂其實並不自由,我無時無刻擔心很多東西:收入、個人成長與發展,以及更久以後的未來。
無論到哪個階段,人生依舊會繼續矛盾、持續迷惘
對於人生的矛盾與迷惘,並沒有因為脫離朝九晚五被綁縛的辦公室生活而稍減,反而因為多了更多時間思考、多了更多彈性嘗試而更加困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迷惘,並不因為所處的狀態與位置而有所改變。迷惘與困惑會一直存在,端看用什麼角度看待這些自我質疑的時刻。
我不想當個商人,不想成為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推波的一環,市場上有太多值得擁有的東西,但選擇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我喜歡購物,喜歡分享美麗特別、真正好用的質感好物,但對我來說分享應該就只是傳遞資訊而已,當有了業績壓力,分享開始變質,畢竟大部分的外在物質,都是 good to have,從來沒有所謂的 must have;我喜歡拍照寫字,但當有了目的,開始機械化運作、批量生產,照片開始少了個性,文字開始沒有靈魂,把興趣變成工作,興趣就不再只是興趣,而就只是工作了,從前引以爲傲的個人特色,就在這樣的工作裡蕩然無存。
「逃離」其實是一種動力
這一段「大休息」的半年,其實也讓我更好地檢視自己的個性、喜好與行為模式。我發現,那些看似「逃離」的舉措,其實是我最有創造力的時刻。
離職前夕,我有很多想法、很多計畫,然而真正離開不自由的辦公人生、有了大把可以恣意規劃的時間後,突然間靈感盡失、言語逸散。以前有很多話想說,但離職後竟然無話可說,明明發生了那麼多事,自己的、社會的、世界的,卻好像少了一股推動力,沒想到那個工作常軌之外的「逃離」,竟然是最充滿靈光的時刻。
在有正職的時候利用閒暇時間做的事,都做得比較有趣,也做得比較有靈魂。這段休息時光,我意外發現,我需要透過逃離日常軌道之外的自己的企劃,來感受到生活的主控權。聽起來很奇怪也不合邏輯,但我發現這種「逃離」的感受,是我更加珍惜也更有效率的時光。我一直是個矛盾的人,這幾年這個徵兆愈加清晰,這些日常的「逃離」,是珍貴的吉光片羽。
學習與焦慮共存
這半年,原本以為沒有了老闆與公司的壓力,我的焦慮會從此煙消雲散,沒想到焦慮依然存在,甚至比全職工作時加劇,焦慮和是否有全職工作、是否做喜歡的事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壓力與焦慮來自個性,無論在什麼環境,壓力永遠會存在,也永遠有事情需要操心。容易擔心的人還是容易擔心,緊張大師依然是緊張大師。不再是朝九晚五,也沒有固定的辦公空間,但工作依然是工作,沒有了明確定義的工作時空,生活與工作混為一體,好像沒有在工作,但也沒有一刻真正放鬆休息。無論在什麼狀態、扮演什麼角色,焦慮永遠會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辦法根除,只能學習更健康地與它共處。
快樂是一種狀態
二月底時寫下了〈快樂還是成就?月亮與六便士〉,但我發現我搞錯了,快樂與(社會定義的)成就並不相違,一切都是選擇。選擇走上社會定義成就道路的人,不見得不開心,而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人,也並沒有比較偉大,沒有哪一種選擇比較高尚,也沒有哪一種生活比較值得推崇,差別只在於自己想要什麼,什麼能讓自己開心、最能感到成為自己罷了。
之前寫下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 的系列文章時(其實也才兩篇),收到不少處在同樣或類似處境的讀者來訊,說和我有一樣的困惑、一樣的兩難,有些是已經勇敢選擇離開,有些還在尋找勇氣,有的也正打算這麼做。什麼時候該喊停、什麼時候該抽離、什麼時候該休息,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人說得準。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有各自所處的不同脈絡與困境,只有自己能告訴自己,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工作不是生活的一切,然而當工作開始失控到嚴重影響到生理心理的健康,可以很認真地思考按下暫停,離開有毒的環境,整頓好自己再重新出發。從習慣的朝九晚五日常抽離,靜止下來休息一陣,將會有全新的感受與視角。不過無論選擇了什麼,一旦決定了,就要為自己負責。
東拉西扯寫下了這篇沒什麼結構的絮絮叨叨,近況報告提早結束的 Gap Year,希望大家都好。
延伸閱讀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升遷前夕,我提出了辭呈
My Unintentional Gap Year|快樂還是成就?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