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uesday, April 13, 2021

The AY

Explore aspects of travel, fashion, art and lifestyle across boundaries

MENU
  • About
  • Fashion
    • 紐約時尚產業
    • 衣櫥計畫
    • Event
      • NYFW
    • Fashion 101
    • Material Girl
      • Handbag
      • Shoes
      • Accessories
      • Skincare / Makeup
  • Lifestyle
    • New York
    • Art
      • Dance
      • Exhibition
    • Monthly Read
    • Netflix
    • Diary
    • Café
    • Stationery
  • Travel
    • Europe
      • France
      • Germany
      • Netherlands
    • USA
      • New York
    • Taiwan
  • Stories
    • Interview
  • Academia
    • TOEFL
    • DELF
    • Fashion Studies
  • The AY | Select
  • About
  • Fashion
    • 紐約時尚產業
    • 衣櫥計畫
    • Event
      • NYFW
    • Fashion 101
    • Material Girl
      • Handbag
      • Shoes
      • Accessories
      • Skincare / Makeup
  • Lifestyle
    • New York
    • Art
      • Dance
      • Exhibition
    • Monthly Read
    • Netflix
    • Diary
    • Café
    • Stationery
  • Travel
    • Europe
      • France
      • Germany
      • Netherlands
    • USA
      • New York
    • Taiwan
  • Stories
    • Interview
  • Academia
    • TOEFL
    • DELF
    • Fashion Studies
  • The AY | Select
LATEST POSTS
#OOTD 026|Prada 德比鞋與目前衣櫥裡第一名的 Vintage Celine 羊毛金釦西外
#OOTD 025|What’s in My Bag? 倫敦小眾包 DeMellier Mini Florence
The Inauguration|服裝作為一種表態:第 46 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衣著政治
#OOTD 024|Vintage 檔案室:兩件 Christian Dior 西裝外套 & Oversized 西外挑選小技巧
The Queen’s Gambit|從 Netflix 影集《后翼棄兵》看 60 年代的時尚浪潮(上):Beth Harmon 的服裝語言
#OOTD 023|好穿又實搭的馬汀大夫!三款值得入手的 Dr. Martens
#OOTD 022|黑五買什麼?趁著折扣季,優化你的衣櫥
Material Girl|英倫文青皮革包 Beara Beara 經典包款 Alex 和 Alex Mini,怎麼選?
uka|在日系優雅裸色指彩中,探索個人理想風格
#OOTD 021|四種常見牛仔褲版型簡介:窄管褲、直筒褲、錐形褲、喇叭褲

Tag: The Queen’s Gambit

The Queen’s Gambit|從 Netflix 影集《后翼棄兵》看 60 年代的時尚浪潮(上):Beth Harmon 的服裝語言
Posted on: January 2, 2021 Posted by: Elise Ay Comments: 0

IMG_2828-1440x1081.jpg
Elise Ay

台大中文系、台大中文所畢業,以為自己會當一名文學教授,沒想到後來跑到紐約 Parsons 設計學院又拿了個時尚研究碩士學位。流轉在時尚品牌的紐約分部,見證時尚產業的華麗與蒼涼。

Top Posts

  • Monthly Read|張愛玲新手入門指南:幾本張愛玲作品推薦
  • Interview|「只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市場上就有不可取代性。」AHA 品牌顧問團隊靈魂人物 Henry 專訪
  • #OOTD 023|好穿又實搭的馬汀大夫!三款值得入手的 Dr. Martens
  • Fashion Worker|時尚產業裡到底有哪些部門?究竟要如何才能進入時尚產業?
  • #OOTD 021|四種常見牛仔褲版型簡介:窄管褲、直筒褲、錐形褲、喇叭褲
  • #OOTD 025|What's in My Bag? 倫敦小眾包 DeMellier Mini Florence
  • Longchamp|What's In My Work Bag? 上班包裡裝什麼?
  • New York|防疫期間紐約找房日記 Ep.1:紐約租房市場
  • 【How I Prepared for TOEFL】托福自修兩週一戰112準備心得
  • New York|防疫期間紐約找房日記 Ep.2:紐約租房竟然還需要推薦信?

Instagram (@eliseai)

🌷

週六因為緊張而過於興奮地分享了一連串第一次在美國打疫苗的經驗,因為是第一次,什麼都是新的,大觀園一般看什麼都覺得有趣。

當時沒有分享到的是,會場出口處架設了一個看板,寫著 Wall of Thanks,上頭貼著來注射疫苗的民眾寫給醫護團隊以及所有辦事人員的感謝,除了謝謝的字句,其中也不乏精美的速寫與插畫。

美國是個很重視客服的民族,一點小事都能抱怨、都能上訴,但同時,也有著不吝於讚美,以及表現自己感謝的文化。在這裡,任何小事都能被稱讚,一點舉手之勞也能得到直接的感謝,無論是否真心,在某些部分,確實能感受到善的循環。

打完第一劑輝瑞疫苗,除了你的手臂不是你的手臂、坐立難安的痠痛之外,其他一切安好,而且 24 小時後症狀幾乎消失。雖然距離第二劑的施打還有三週,但讀了很多人打第二劑的副作用症狀,又已經開始緊張⋯⋯。

謝謝醫療團隊的付出
謝謝國家軍人的服務
謝謝免疫系統的努力
最後也謝謝忍受我疫苗動態洗版的觀眾們😂😂
life in a nutshell. no, it’s actually life in a life in a nutshell. no, it’s actually life in a grid lol

每個時期版面的色調都有點不同,內容與風格上也有不一樣的側重,明明白白紀錄了當時的心情、喜好與關注,日記一般將過去的自己以這些方格保留了下來,時空膠囊一樣將時間鎖在這九宮格裡。

然而最近有點文思枯竭,覺得不管做什麼內容好像都有點無聊,日常的的亮點已經在動態發佈過,貼文想要更精要一點。

於是想請大家提供建議,未來想在這裡(貼文、動態甚至 Reel、IGTV)/部落格看到什麼樣的影像和文字內容?

1) 穿搭、購物、好物推薦
2) 紐約生活
3) 紐約景點/餐廳/咖啡廳
4) 時尚史/時尚文化
5) 藝術展覽
6) Netflix 影集
7) 書單
8) 生活雜感、個人觀點(aka 心靈雞湯😂)
9) 其他(歡迎列舉其他想看的內容)

話說回來,你是從哪一篇文章認識我的呢?在你心中我是個怎麼樣的人?

大多時候我喜歡自己的樣子、喜歡自己在做的事情,但有時候總會有覺得找不到意義的時候,這時候需要從別人的眼裡看自己,兩造比對、重新定位之後再出發。

所以跪求大家給我點發文建議🙏🏻
this city tho🖤✨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和自己相得益彰的環境。

人們在城市與城市間遷徙,甚至在國家與國家中徘徊,不停尋找一個和自己個性相符,並且能一起成長的環境。

相得益彰是個持續的動態,沒有永遠適合的環境,也沒有永遠不適的地方,但要找到一個和自己的成長頻率相符、並能持續共同成長的生活所在,需要很多嘗試。

上週末偶然經過四年前降落紐約後吃第一餐的餐廳,完全不記得餐廳的名字甚至所在地,但看到四週的景象很神奇地馬上就知道這是在紐約吃第一餐的地方。

當時從歐洲飛紐約,剛到的時候並不很喜歡這座城市——高樓大廈遮住了天空、喇叭聲不絕於耳、到處都很髒亂,但時間越久,越發現這城的魅力,那靈動的生命力其他城市真的望塵莫及。

來到紐約快四年了,每一次坐車過橋,看著沒有盡頭的曼哈頓摩天大樓,每一次都讓人激動,這滿城燈火每一次每一次都讓人醉心,每一次每一次,都像新的。

還記得大學剛北上的時候也不很喜歡台北——太長的雨季、冬天會鑽進骨頭裡的寒風、比南部高的物價,但人們會漸漸長成城市的樣子,於是台北也默默住進我一部分的血液裡。

很幸運能在年輕的時候來到這座城市,形塑我一部分的靈魂。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和自己相得益彰的環境。

不知道會在這裡待到什麼時候,只能好好把握每一天,盡可能地收納那些來自城市的刺激。
add some colors and textures to my transitional lo add some colors and textures to my transitional look

幾個月前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隔日在威廉斯堡亂晃,偶然走進一間神奇小店,發現了這件經典的 vintage Burberry 風衣外套。

其實這件外套有點舊,以衣況來說不是我平常會購入的狀況,但經典的 Burberry 格紋和穿起來不會過大的風衣版型,可遇不可求,猶豫了一陣子後就決定帶它回家。

它是我的衣櫥裡目前唯一一件有補丁的衣服。

修補的痕跡不是太明顯,仔細看來像是衣服的傷疤,前一個衣主會認真將衣服拿去修補(或是自己修補),應該是個愛物惜物的人吧,應該也穿著它經歷了許多精彩的人生故事。

風衣這個設計,最早出現在軍隊裡,因其防潑水布料的運用,以及各種實用細節的帶入(像是大口袋可以放地圖、後襬開衩通風良好、可拆卸的保暖羊毛內裡等等),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應壕溝戰而被普遍穿著的軍裝,trench coat 這個名字當之無愧。

當時只有上戰場的軍人以及高階軍官有穿風衣的權利,因此風衣在當時也是一種階級的象徵。隨著戰爭結束,也漸漸普及到大眾,人們選擇風衣,也成為一種支持軍隊的愛國表現。而從 19 世紀到一戰、二戰,再到戰後以及現在,英國品牌 Burberry 都是製造風衣的霸主,想要一件經典風衣,選 Burberry 就對了。

也因此,這件有補丁的 vintage Burberry 外套,彷彿藉由它的傷疤提醒我風衣的歷史淵源,而以修補代替淘汰,比起所有打著永續口號行行銷之實的服裝更踏實、也更環保。

幾週前陰錯陽差穿著這件外套,竟然又走到威廉斯堡的神奇小店,於是在小店前方的牆邊,留下一張光影遊戲。

Cardigan: @ethereal___u 
Trench Coat: Vintage @burberry 
Jeans: @moussyvintage 
Shades: @tomford 
Bag: Vintage @fendi 

#Elisesvintagearchive #機械複製時代僅存的物質的浪漫
「你要記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陪你哭過的人,在醫院陪你的人,總是以你為重的人,帶著你四處遊蕩的人, 說想念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 ,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是這些溫暖使你成為善良的人。」

上週發了篇週日反思,提到「善良其實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練習、一種習慣」,但最近美國與台灣的社會事件讓人意識到,善良其實不只是自己的努力,更是由更多認識以及不認識的人的善意所組成,溫暖能聚集成更大的溫暖,終至能讓人以更明亮開闊的態度面對生活,並將善意回饋給社會。

生命很多時候覺得漫長,總覺得人生好難,但更多時候覺得太短,那些情誼與緣分,是一生只會有一次的機遇。於是只能好好地、用力地更愛每個當下,並珍惜每一段相遇的緣分。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曾經寫道:

「希望你可以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這樣在你身邊待過。」

大概是 2018 年才開始認真在這個平台上寫東西,以非主流的審美與視角,寫一些非主流在意的東西。不期待能被徹底記住,只希望那些文字與影像,曾經在某些時刻陪伴你走過一程,又或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把你接住,盡可能用我可以的方式把溫暖傳下去,試著讓這個社會的良善,更多一點。
short hair mode on 抓緊冷天氣的尾巴繼續 short hair mode on

抓緊冷天氣的尾巴繼續疊搭遊戲

今天一早氣溫又跌到零下,前陣子的好天氣像是夢一場。

冷天的保暖洋蔥式穿法其實不只限於發熱衣和套頭毛衣,一次穿多件外套也是近兩個冬天習得的技能,把裡頭的外套領子翻出來,瞬間增加層次感。

(這時候腦中就會浮現《Friends》裡 Joey Tribbiani 全身披披掛掛穿滿衣服 “Can I have more clothes?” 的畫面😂)

這件日牌 @moussyofficial 的黑色皮風衣從去年秋天入手之後,穿它走在紐約街頭非常頻繁地被攔下來問在哪裡買的,而且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問法——在哪裡買的(馬上拿出手機估狗)、我的穿著感受、可以摸摸看嗎,就只差沒脫下來借她們試穿了😂(之前在動態分享過也得到快50個問在哪裡買的私訊)以素食皮革來說質感不輸真皮,但少了真皮的嬌貴(我的AllSaints就算已經輕手輕腳但看起來還是歷經風霜)耐得住風吹雨淋,我都把它拿來當雨衣/雪衣穿,耐穿耐髒擋風又實搭。

Vintage @prada 黑色襯衫的版型極好,但單穿很像服務生,搭上 @susailojewelry 的淡水珍珠項鍊以及兩件外套,好像不那麼制服一點😂

話說剪短髮之後視覺上好像長高了,還是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煩請各位中肯作答🙏🏻
last two shots before I had my hair cut super shor last two shots before I had my hair cut super short. speaking of shots, all New Yorkers aged 16+ will be eligible for COVID-19 vaccinations starting 4/6💉 

今天開始,紐約市開放所有30歲以上的人預約以及施打新冠疫苗;4/6開始將開放給所有16歲以上的成年人。

大概從一個月前就開始研究以及模擬如何在網路上透過正常管道預約施打疫苗,但一直以來無論怎麼試,得到的結果都是預約額滿,請稍候再試。

《紐約時報》上週公布了一篇「紐約市到底都是誰打了疫苗」的報導,資料顯示,接種率最高的區都是最有錢的區域,都是那些疫情爆發,就攜家帶眷逃往長島、漢普頓或是上州度假別墅的人們,反而感染率高的社區,疫苗施打率並不高。

這一點都不意外,活在世界上,講求的就是資源與管道,有關係就是沒關係。

這幾週路上沒戴口罩的人明顯變多,可能大家都視打疫苗而驕,然而比起14天前,確診案例成長了64%,確診曲線圖在一個陡降之後這幾天又明顯攀升🤦🏻‍♀️ 

疫情的發展怎麼像是俄羅斯娃娃,看似控制得不錯過沒多久後又大爆發,這個輪迴什麼時候才要結束😭

Blazer: vintage @dior menswear
Jeans: @toteme
Bag: vintage @fendi
Cap: @poloralphlauren
Shoes: @converse

© 2021 The AY|Say hi: hello@eliseay.com